傅璇琮1933—浙江宁波人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全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宋人绝句选》、《唐代科举与文学》等 别名:湛之 傅璇琮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华书局编审、副总编。著述有《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李德裕年谱》等。 傅璇琮的唐代文学研究有其一贯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试图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或沟通,掇拾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作综合的考察,来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并努力重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唐代科举与文学·序》)因此,他的研究史料丰富,考证与评述相结合,在方法和观点上都颇有创新。他善于从整体出发,弄清某一阶段作家群体的创作活动。如对大历前后的诗坛,他经过详实地考订之后指出:“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除李白、杜甫、高适、岑参、元结少数杰出的以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群: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那就是钱起、卢纶、韩翃等大历十才子。”“一是以江东吴越为中心,那就是刘长卿、李嘉佑等人。”这两个地区两个群体的诗人的作品,其“内容与风格也有所不同。”(《唐代诗人丛考·钱起考》)他的《李德裕年谱》,从牛李党争的核心人物李德裕入手,具体考察了牛李两党的政见、政绩、双方斗争倾轧的经过、性质、是非,使牛李党争的真相与是非曲直大白于天下,同时也澄清了历来对李商隐的误解。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傅璇琮论证,从考试方法上“片面地强调唐代进士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但同时,科举考试是以文化考试为主要内容,这就刺激了人们的文化教育,客观上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并激发了士人的进取欲望,“科举确实又给唐代文学的繁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