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儿诸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儿诸虫 儿科病证名。 指由寄生在小儿体内的各种虫类引起的证候。可见于小儿时期的任何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为小儿常见病之一。以蛔虫、蛲虫、姜片虫、绦虫、钩虫为多见。虫证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加之脏腑娇嫩而发病。 小儿神识未开,不懂清洁卫生,经常坐地游戏,吮手指,抓取食物,以致误食沾有虫卵的不洁食物,侵入人体发病;过食生冷油腻,阻滞中焦,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积湿成热,为诸虫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脾胃虚弱的条件下形成虫证。《奇效良方·诸虫门》:“杂食生冷、甘肥油腻咸藏等物……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类而生。”《类证治裁·诸虫篇》也载:“脏腑之生虫也,肥甘不节,生冷失宜,中脘气虚,湿热不运,诸 轻证,一般可引起营养障碍,消化紊乱及各种精神症状。重证,甚至危及生命,但经及时治疗,预后多属良好。 各种虫证感染后,虽虫类不同,其病机与症候各异,但其症候有共同之处,如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时见腹痛;或有异食,嗜食,虫蚀白斑,日久导致发育迟缓等。虫证治疗,当以驱虫为主,虫去以后,再予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善后。 倘若体质虚弱者,宜攻补兼施,体虚甚者,应先予调补,然后再驱虫。常用的驱虫法有: ❷ 安虫法,系以安抚虫体待虫体安伏后再行驱杀的方法。 安蛔用乌梅丸,驱蛔用化虫丸,调理脾胃用肥儿丸、香砂六君子汤。蛔虫性动好窜,若钻入胆道或钻入阑尾,而见突然发作的剧烈的胃脘及右胁部或右下腹痛,弯腰屈膝,甚则心痛吐涎、四肢厥冷,是为蛔厥,可口服乌梅丸,或用米醋1~2两口服以安蛔,再服胆道驱蛔汤。 绦虫病腹部隐隐作痛,大便不调,肛门作痒,久则消瘦,大便时或内衬裤中有时发现白色节状虫体,长约寸许,多有食用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牛肉史。治疗用化虫丸或下虫丸驱虫,以海藻玉壶汤治疗囊虫。 此处可单味运用槟榔、南瓜子、仙鹤草、雷丸治疗绦虫。蛲虫病以肛门、会阴发痒夜间尤甚为主症,睡眠不安,易惊醒,女孩有阴痒、尿频、遗尿等症,久病则出现纳减、腹痛、腹泻、消瘦。此外,注意夜间诊察是否病儿肛门口有蛲虫爬出,或于衬裤中找出成虫。 蛲虫的治疗,可用追虫丸内服,外用百部或大蒜煎汁灌肠,也可局部外涂蛲虫膏。 钩虫病多见早期有指(趾)间皮肤瘙痒浸淫,日久见黄胖虚浮,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嗜食生米、茶叶、石灰、炭土之异物,神疲肢倦,肌肤不泽,毛发稀疏,爪甲不荣,舌淡苔薄,脉濡等症状,应询问患儿曾否有过赤足或光腚在泥地或水田中嬉戏,其后发现有趾(指)间瘙痒浸淫的表现。治疗可用榧子、雷丸、槟榔、百部、鹤虱、贯众等药驱杀钩虫,并用黄病绛矾丸健脾燥湿、和中补血,或用十全大补汤兼补气血。姜片虫一般可无自觉症状,有患儿可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时可泻出如生肉之虫体,日久见神疲嗜睡等症状,多有生吃菱角、荸荠、莲藕等植物的历史。治疗驱虫可用槟榔50克,单药煎服于早晨空服,亦有云槟榔加黑枣效果更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