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儿厥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儿厥证 儿科病证名。 指小儿手足四肢逆冷、甚至冷至肘膝和因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引起卒然昏厥,不省人事而伴有手足发冷的证候,是儿科常见病证之一。儿科厥证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与成人厥证有很多共同之处,只是小儿脏腑柔弱、神气尚怯,抗病力低下,外易为六淫之邪所侵,内易为饮食不节所伤,且患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容易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故小儿厥证的发生率往往比成年人高。根据病因及病机可分为寒厥、热厥、气厥、血厥、痰厥、食厥、蛔厥等证,其发病原因为: ❷ 乳食积滞于胃,妨碍气机升降,上下痞隔不通,更遇风寒、恼怒,导致气逆挟食上壅,闭塞清窍,则可发生昏厥。 ❸ 痰热内蕴,壅闭清窍。 ❺ 惊吓气逆引起闭郁而厥。 虚证因元气素虚,复因惊恐或劳累,神情过分紧张,使气机逆乱,中气下陷,清阳不展,可见眩晕昏仆,面色 痰厥多因小儿素体痰多,或病中痰湿较盛,复因外邪,恼怒气逆,痰气交阻所致,而见忽然昏厥,不省人事,喉中痰声漉漉,或呕吐痰涎,舌苔厚腻,脉沉滑,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食厥多见于暴饮暴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导滞,昏倒时可先用盐汤探吐,后用神术散和保和丸加减。 蛔厥多因蛔虫上扰所致,可见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痛甚则汗出,肢冷,烦躁乱,甚则突然昏厥,或吐涎沫,或吐蛔虫,常时发时止,并伴有寒热等证,治宜安蛔止厥,方用乌梅丸加减。 若虚寒之象明显,用安蛔汤以温阳安蛔,若热象重则用连梅安蛔汤。 现代医学认为热厥相当于感染性休克的病证,常见小儿传染病发生感染性休克时,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机体为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量,四肢血管收缩,而出现四肢厥冷。临床常以肛趾温差来诊断和预后热厥,一般肛趾温差为3~4℃,如超过6℃,可诊断。 温差接近正常值3~4℃时,说明治疗有效,关于小儿感染性休克重症的治疗,临床上用生脉散、独参汤或枳实注射液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