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孔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德 【生卒】:1798—1857 【介绍】: 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出身于税务官吏家庭。1814年,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1817-1824年曾任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并与之进行了学术上的合作。1833年在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任教,1830-1842年连续出版了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这是孔德最主要的著作,标志著孔德实证主义思想的成熟。1839年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1848年组织成立“实证哲学研究会”。 晚年信奉宗教。1857年9月5日病故。 孔德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推理而应以“实证的”、“确实的”“事实”为依据,实际上就是以主观的感觉为依据。认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其本质,从而否定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可知性。他在《实证哲学教程》中作了社会学系统化的尝试,因而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的科学应该像各门自然科学一样只有实证性,不仅能解释人类的过去、现在,而且能预测人类的未来。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静态结构,同时又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他将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探讨其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关系;后者研究随著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社会有机体,寻求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普遍性的原则。孔德认为,人有利己行为也有利他行为,二者相互消长,又和谐一致。 利己行为驱使人们勤奋工作,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利他行为,同情心则是社会合作的基础,是人类整体得以存在的粘合剂。利己行为如任意膨胀和发展,会导致社会动乱,人类相互争斗以致相互残杀;利他行为则使社会安定,人类之间团结友好与亲密合作。他认为社会健康发展取决于利他行为对利己行为的控制。认为社会学要成为实证性科学,唯有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他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实证主义特点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孔德把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在神学阶段,由于人的智力尚不发达,对周围事物只掌握有限的和零碎的观察材料,只能借助想象虚构出神灵以作为绝对原因的体现者;在形而上学阶段,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但不懂得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喜欢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原则来解释世界;在实证阶段,人类智力趋于成熟,人们把观察提到首位,想象和论证都服从于观察。由于他的社会学以进步和秩序作为两个基本概念,为社会寻求安定发展,寻求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局面,因此被认为是法国革命后市民社会安定时期的理论,主张阶级调和,倡导所谓利他主义的伦理观。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六卷)、《实证政治体系》(四卷)、《实证教义问答》、《主观的综合》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