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火藥器部 > 火炮 > 硼炮 硼炮 péngpào 清末仿西洋短炸炮製成之前裝炮。第二次鴉片戰争前後,先在廣東仿製,蘇州洋炮局成立後,亦曾生産。1884年製成後腔炮等近代先進火炮後即漸停止生産。炮身短,口徑大,炮耳在後,炮口斜昂向天,形如坐蛙,故俗稱“田鷄炮”,亦有稱“天炮”者。制有十八磅、四十八磅、一百〇八磅等多種。炮身通常爲口徑之六至十二倍,口徑有十三寸(英寸)、十五寸等。發射時固定爲四十五度角,以加减裝藥定射程遠近。十八磅炮,用藥三兩許,即可射千余米。初速爲二百至二百六十米/秒。彈道彎曲,對遮蔽物後目標及掩蓋工事具有較大威力。又由於重量輕,十八磅炮重不過五十斤,機動輕便,故多用於野戰、攻城,亦可裝於軍艦。清·李鴻章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四日《奏調丁日昌到滬造炮》:“兹據丁日昌來禀,在粤先後鑄造大小硼炮三十六尊,大小硼炮子二千餘顆,均已將螺絲引藥配好”。 硼炮清末仿西洋短炸炮制成的前装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先在广东仿制,苏州洋炮局成立后,亦曾生产。光绪十年(1884年)制成后腔炮等近代先进火炮后即渐停止生产。炮身短, 口径大,炮耳在后,炮口斜昂向天,形如坐蛙,故俗称“田鸡炮”,亦有称“天炮”者。机动轻便,多用于野战、攻城,亦可装于军舰。清代李鸿章《奏调丁日昌到沪造炮》:“兹据丁日昌来禀,在粤先后铸造大小硼炮三十六尊,大小硼炮子二千余颗,均已将螺丝引药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