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孔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丘 【生卒】:前551—前479 【介绍】: 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 春秋末期鲁国人。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凭借勤奋好学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一生除短期从政(50岁前后做过季氏政权中都宰一年,又一度任司空、司寇和代理宰相)外,主要从事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首次从事大规模私人讲学,首创儒家学派。 弟子编纂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丘的言语行事,为研究孔丘思想的主要资料。在文化教育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关思维和表达的观点与方法。 (1)重视思维的作用,提倡思维和学习并重。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即只学习取得材料,不思索分辨是非,就会受骗;只思索不学习,也会疑惑不定。 (2)首次提出名正和不正的问题。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语词概念不正确,言词语句就不顺当通达;言词语句不顺当通达,事情就不能办成功。 主张言词说话要严谨慎重,不能马虎苟且。“名正”主要是要求名称与实际一致,名实相副,即语词概念与其所指对象一致。这是纠正语义,保持语词意义的确指性、确定性的语义学要求。“名不正”即语词与其所指对象脱离,语义转换,名不副实。 “正名”中包含用定义方法对名作出区别和规定。如对“孝”规定为“能养”和“敬”(《为政》)把“政”规定为“正”(《颜渊》)。 (3)注意探讨言词说话的艺术和技巧。总结出“叩其两端”的答问法和对话法。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这是认为知识和问题答案起源于对问题两面的分析。认为由诗中可借鉴说话的方法。 (《阳货》、《子路》)培养出能说会道、擅长辞令的得意门生(《先进》、《孟子·公孙丑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4)看到推理对形成知识的作用,提出“温故而知新”(《为政》)、“举一隅”以返“三隅”、赞尝“闻一知二”、“闻一知十”(《述而》、《公冶长》)的类推方法。 看到了证明的作用,主张言论要有足够的证据。(《八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