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子虚乌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子虚乌有 汉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 后用以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或事物。《汉书·叙传下》:“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然其事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这一节话和‘关尹清贵’的思想很相符合,论理当不会是子虚乌有之属。” 也作❶ 【乌有子虚】。《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都察院蟒……尝两见其蟠迹,非乌有子虚也。”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客宾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宋·李清照《感怀》:“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清·刘瀛珍《〈聊斋志异〉序》:“今乃得其遗稿若干首,奇情异采,矫然若生,而无是公、乌有先生又吁吁然来矣。” 《文选·张衡〈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心多(chǐ)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