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
古代大学。 西周已有太学之名,亦称大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天子和诸侯均设之。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设五经博士,弟子员五十人“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 东汉时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魏晋南北朝时,政局纷乱,时兴时废。及至唐初,太学规模完备,盛极一时。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 元明清时期则仅设国子学或国子监,不设太学。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称太学生、诸生等。 教材主要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