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五蛊丸
【方源】: 《千金》卷二十四。 【异名】: 五蛊丸(《圣济总录》卷八十引《膜外气方》)、雄黄丸(《普济方》卷二五三)。 【组成】: 雄黄 椒目 巴豆 莽草 芫花 真朱 鬼臼 矾石 藜芦各四分 斑蝥三十枚 蜈蚣二枚 獭肝一分 附子五分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先食饮服一丸,余密封,勿泄药气。十丸为一剂,如不中病,后日增一丸,以下痢为度。下后七日将息,服一剂,三十年百病尽除。 。【主治】: 百蛊,吐血伤中,心腹结气,坚塞咽喉,语声不出,短气欲死,饮食不下,吐逆上气,去来无常,状如鬼祟,身体浮肿,心闷烦疼,寒战,梦与鬼交,狐狸作魅,卒得心痛、胸胁刺痛,经年著床不起者。 【宜忌】: 忌五辛。 【方论选录】: 《千金方衍义》:南粤之乡,多畜百虫,故治蛊之方,多用阳药。如太上五蛊丸,首取雄黄纯阳之精;佐以附子、椒目破除阴毒,以壮巴豆、莽草、鬼臼、芫花、藜芦、矾石破癥坚积、鬼痊蛊毒之咸;獭肝、蜈蚣、斑蝥,专杀尸疰蛊毒;真珠禀离方真火,力破五脏之百邪,为五蛊首列之神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