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南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南星 【概况】: 异名 蛇头天南星(《履巉岩本草》),南星、虎掌南星(《纲目》),蛇芋(《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为天南星科天南星属多种植物的块茎。天南星属全世界有150余种,中国约82种。 原植物 正品天南星一般有3种: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A.consanguineum Schott),又名一把伞、刀口药(云南),蛇包谷(贵州、四川),白南星(湖北、四川)。 东北南星A.amurense Maxim.,又名山苞米、天南星(辽宁),大参(吉林),天老星(东北)。 天南星A.heterophyllum Blume(A.ambiguum Engl.),又名虎掌半夏(四川),山磨芋(四川、浙江),蛇头蒜(广东),锁喉莲(湖北)。另有数种部分地区亦作天南星用:朝鲜南星A.angustatum Franch.et Sav.var.peninsulae(Nakai)(A.peninsulae Nakai),又名大参、天南星(吉林)。 阿里山南星A. arisanense Hayata(A.thunbergii Blume)。象南星A. elephasS.Buchet(A.rhombiforme S.Buchet),又名银半夏(云南),黑南星(四川),水包谷(贵州)。疣柄翼檐南星A.griffithii Schott var.verrucosum(Schott)Hara(A.verrucosum Schott)。藏南绿南星A.jacquemontii Blume。花南星A.lobatum Eengl.,又名蛇磨芋、绿南星(湖北),虎芋(贵州)。 历史 天南星之名始载于《别录》云:“天南星……生平泽,处处有之,叶似蒻叶,根如芋。”《图经本草》则进一步指出了天南星的特征:“二月生苗似荷梗,茎高一尺以来,叶如蒟蒻,两枝相抱,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七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红色,根似芋而圆。”书中附图(江宁府天南星和滁州天南星)与上述文字描述基本一致。经考证应为天南星A.heterophyllum。而《本草拾遗》中的天南星及《植物名实图考》中收藏的天南星(图四)应为一把伞南星。 形态 一把伞南星为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可达6cm,表皮黄色,有时淡红紫色。 鳞叶绿白色、粉红色,有紫褐色斑纹。叶1,极稀2,叶柄长40~80cm,中部以下具鞘,鞘部绿色,上部绿色,有时具褐色斑块;叶片放射状分裂,裂片无定数;幼株少则3~4枚,多年生植株可多至20枚,常1枚上举,余放射状平展,无柄,长渐尖。 花序柄比叶柄短,直立。 佛焰苞绿色,背面有清晰的白色条纹,或淡紫色至深紫色而无条纹,管部圆筒形,长4~8mm,粗9~20mm;喉部边缘截形或稍外卷;檐部通常颜色较深,三角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有叶为倒卵形,长4~7cm,宽2.2~6cm,先端渐狭,略下弯,有长5~15cm和线形尾尖或无。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2~2.5cm,花密;雌花序长约2cm,粗6~7mm;各附属器棒状、圆柱形,中部粗膨大或否,直立,长2~4.5cm,中部粗2.5~5mm,先端钝,光滑,基部渐狭;雄花序的附属器下部光滑或有少数中性花;雌花序具多数中性花。雄花具短柄,淡绿色、紫色至暗褐色,雄蕊2~4,药室近球形,顶孔开裂成圆形。 雌花子房卵圆形,柱头无柄。果序柄下弯或直立。浆果红色。 种子1~2.球形,淡褐色。 花期5~7月,果熟期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190页,图版37∶1-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200m以下的林下、灌丛、草坡、荒地。 除东北及内蒙古、山东、江苏、新疆外,中国各省区都有分布。印度北部和东北部、尼泊尔、锡金至缅甸、泰国北部也有分布。 以下8种与一把伞南星的主要区别是: 东北南星块茎小,近球形,直径1~2cm.叶片鸟足状分裂。柱头具短柄。 浆果具4枚种子。生于海拔50~1200m的林下和沟旁。 分布于中国华北、东北、陕西、宁夏、山东、河南。朝鲜、日本和原苏联也有分布。 天南星叶片鸟足状裂。肉穗花序两性;雄花序单性;花药顶孔横裂。种子棒头状。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林下、灌丛中或草地上。 分布于中国除西北及西藏以外的大部分省区。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朝鲜南星叶2,叶片鸟足状分裂。浆果卵球形。 种子2~3,桔黄色。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杂林下。 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南。朝鲜、原苏联千岛群岛也有分布。 阿里山南星叶2,叶片3全裂。 雄花近无柄,雄蕊1,附属器基部骤然膨大,粗达8mm。生于海拔2500m处。中国特有,产台湾省。 象南星块茎近球形。叶片3全裂,稀3深裂。 雌花序附属器基部骤然扩大至5~7mm;雄花具长柄,柄长2.2~2.5mm;花药马蹄形开裂。浆果椭圆状,种子5~8,卵形。生于海拔1800~4000m的河岸、山坡林下、草地或荒地。中国特有,分布于西南地区。 疣柄翼檐南星叶片3全裂,叶柄和花序柄多少具疣刺。花药马蹄形开裂。生于海拔2800~3700m的箐沟阔叶林、山地云杉林或杜鹃灌丛中。分布于云南。锡金也有分布。 藏南绿南星叶1或2,叶片掌状鸟足状分裂,裂片(3~)5(~9).花药纵裂或环裂。 生于海拔3000~4000m的高山针叶林的林间隙地或五花草甸上。分布西藏。 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也有分布。 花南星叶1或2,叶片3全裂。 花药顶孔纵裂。浆果有种子3枚。 生于海拔600~3300m的林下、草坡或荒地。中国特有,分布于中南(除广东)、西南及甘肃、安徽、浙江。 。【生药】: 栽培 宜在气候温和湿润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种植,忌连作。 用块茎和种子繁殖,块茎:于秋季10~11月采收时,选取中小块茎作种茎。用细土细砂窖藏越冬,次年4月上旬取出种植,按27×13cm行株距穴栽,深4~6cm,每穴放种茎1个,芽头朝上,栽后覆土浇水。 种子:于8月上旬随采随播种或用湿砂贮藏至次年2~3月条播育苗。 播种按15cm行距开沟条播,覆土浇水。 当苗高10cm时即可移植,栽种密度与块茎繁殖相同。栽后,应保持土壤湿润,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雨季注意排水,抽伸花序时及时摘除,倒苗后结合整理进行培土。 采集 秋、冬季采挖,挖出块茎,去掉茎苗及须根,刮去外皮或用筐撞去外皮,个大者切片,晒干或烘干,常晒至半干时用硫磺熏一次,则色白易干。亦有用明矾水浸泡,待色白后去皮晒干者,此法外皮易于脱落。天南星主产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异叶天南星产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等省。东北天南星主产东北、山东、河北。 鉴别 性状 ❶ 天南星扁圆形,直径2~5.5cm;表面淡黄色至淡棕色,顶端较平,中心茎痕浅凹,有叶痕环纹,周围有大的麻点状根痕,但不明显,周边无小侧芽。 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麻舌刺喉。 显微 一把伞南星粉末类白色,气微辛,味麻辣。 ❶ 淀粉粒为粉末的主体,单粒圆球形或长圆形,直径2~14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状或十字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少数,由2~5分粒组成。 ❷ 草酸钙针晶单个或成束散在,或成束存在于椭圆形的粘液细胞中,针晶长27~63μm。 ❹ 螺纹导管及环纹导管直径8~78μm。 东北南星 ❶ 淀粉粒以复粒及复粒散离的分粒为多见;单粒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17μm,脐点偶见,点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有的分粒大小悬殊,分粒的脐点呈点状、裂缝状、人字状或星状,层纹可见。 ❸ 棕色、红棕色或金黄色块散在或见于木栓细胞下导管旁的细胞中。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92) 理化 ❶ 天南星及同属植物块茎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1g,以乙醇10ml浸泡24小时,离心后吸取上清液,挥去乙醇,加0.5mol/L盐酸水解,再加乙醚振摇,静置后,取乙醚层浓缩,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甲酸(9.2∶0.6∶0.2)为展开剂,以3.4-二羟基苯甲醛为对照。展开后,用2%间苯三酚乙醇液-浓硫酸(1∶1)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2-1)❷ 天南星及其炮制品的薄层色谱 1)皂甙类成分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分末适量,用10%甲醇回流提取3小时,提取液为点样液(Ⅰ);另取样品粉末适量,用石油醚冷浸,冷浸液为点样液(Ⅱ);取石油醚浸后残渣,用甲醇提取,提取液为点样液(Ⅲ)。将上述点样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Ⅰ)氯仿-乙醇-水(65∶35∶10)、(Ⅱ)氯仿或(Ⅲ)氯仿-甲醇(95∶5)为展开剂,展开后,用25%磷钼酸液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2-2) 2)氨基酸类成分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乙醇浸泡,浸出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丁醇-乙酸-水(6.5∶1.5∶2)为展开剂,饱和30分钟展开,用茚三酮试液喷雾,于110℃烘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2-3A)另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浸提,浸提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丁醇-丙酮-17%氢氧化铵(5∶3∶2)为展开剂。 (图见《中药材薄层谱鉴别》,图142-3B)或以乙醇-氢氧化铵(4∶1)为展开剂。(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2-3C)展开后,用0.2%茚三酮乙醇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2-3)。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生南星、制南星和胆南星。 ❶ 生南星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干燥。 ❸ 胆南星 取制南星细粉,加入净胆汁(或胆膏粉及适量水),搅拌均匀,蒸1小时至透,取出放凉,制成小块,干燥。 或取生南星粉,加入净胆汁(或胆膏粉及适量水),搅拌均匀,放温暖处,发酵7~15天后,再连续蒸或隔水炖9昼夜,每隔2小时搅拌一次,除去腥臭气,至呈黑色浸膏状,口尝无麻味为度,取出,晾干。再蒸软,趁热制成小块。 每制天南星细粉100kg,用牛(或猪、羊)胆汁400kg(胆膏粉40k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胆南星,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含三萜皂甙、安息香酸、粘液质、淀粉、氨基酸[1]、β-谷甾醇、秋水仙碱(Colchicine)、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多糖类以及较高含量的微量元素Se、Zn、Mg、Co、Cr和V等[2]。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329 [2]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9;16(3)∶203 【药理】: ❶ 抗惊厥作用 天南星ip能降低小鼠对士的宁、戊四氮和咖啡因的惊厥率,提高家兔的电惊厥阈。 但不能防止小鼠或大鼠最大电休克发作[1,2]。另有报道ip天南星煎剂9g/kg,不能对抗士的宁及戊四氮的惊厥和死亡[3],可能由于有效成分被高温破坏之故。 ❷ 镇静作用 家兔ip天南星煎剂后表现安静,大鼠注射6~9g/kg后也表现安静不动,软弱无力,原先存在的攻击姿态消失。小鼠注射3g/kg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1]。 ❸ 祛痰作用 家兔ig天南星煎剂1g/kg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粘液分泌,表明有祛痰作用[5]。 毒性 天南星根茎生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口腔粘膜轻度糜烂,甚至部分坏死脱落,咽喉干燥,并有烧灼感,舌体肿大,口唇水肿,大量流涎,口舌麻木,味觉丧失,声音嘶哑,张口困难[5]。小鼠ip天南星水煎液LD50为13.5g/kg。 参考文献 [1]西安医学院学报 1958,(5)∶22 [2]药学学报,1964;11(5)∶338 [3]浙医学报 1960:3(2)∶93 [4]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10):959 [5]中华内科杂志 1964;12(12)∶1117 。【药性】:性味 苦、辛,温。 有毒。 ❶ 《本经》:“苦,温。” ” 归经 肺、肝、脾经。 ❶ 《纲目》:“手、足太阴。” 功效 燥湿化痰,祛风上痉,消肿散结。 主治 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惊风,破伤风,癫痫眩晕,喉痹,瘰疬,痈肿,跌扑损伤,蛇虫咬伤。 ❶ 《本经》:“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 “ ⒁《中草药学》:“中风,癫痫,小儿惊风,风湿痛,无名肿毒初起,毒蛇咬伤,拔牙疼痛和脓肿切开,宫颈癌及其癌前期病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阴虚燥痰及孕妇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人参、菖蒲,治诸风口噤。 ❷ 配旋覆花,治顽痰咳嗽,湿痰壅滞,气逆痰喘,胸膈胀闷,风痰入络,肢体麻木。 ❺ 配苍术,治痰湿所致的臂痛。 ❻ 配防风、天麻、白附子等,治破伤风,症见口噤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及跌扑创伤。 ❿ 配全蝎、僵蚕,治癫痫病。 ⑾配菖蒲、生姜,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之肿痛。 ⑿配陈皮、半夏,治湿痰内阻,气机不畅,咳嗽胸闷,咳吐白沫等症。 ⒀配黄芩,治热痰咳嗽、痰多色黄。 ⒁配肉桂、生姜,治寒痰咳嗽,痰多色白,气急畏寒。 ⒂配香附,治痰滞中脘,清阳不升而致头目不清,昏眩烦闷。 ⒃配川、草乌,治痰湿阻络之痹症,肢体关节疼痛重著,肌肤麻木不仁。 ⒄配荆芥、石膏,治伤寒头痛如破,伴鼻塞流涕,声重咽干,胸膈满闷。 方选和验方 ❶ 三生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南星(生用)30g,木香0.3g,川乌(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15g。上药切碎,每服15g,水400ml,姜15片,煎8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放瓷盆中,日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花水擦,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 如此春5日,夏3日,冬7日。去水,晒干后如玉片,研细,以糯米粉煎粥清,丸绿豆大,每服20丸,生姜汤下。瘫痪风温酒下,并不以时候服。 ❸ 天南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中酒呕吐:制南星500g,辰砂(研末)60g,丁香、麝香各30g,龙脑(研)45g。共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并酒和为丸,每30g药作50丸,以朱砂末为衣,每服1丸烂嚼,浓煎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❹ 玉真散(《外科正宗》)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6g,热酒150ml调服,更敷患处。若牙关紧闭,腰背反张者,每服9g,用热童便送服,虽内有瘀血亦愈。 ❻ 玉粉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气痰咳嗽,脉涩,面白,上气喘促,洒淅恶寒,愁忧不乐:南星、半夏各30g,官桂30g。研末,薄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生姜汤下。 ❼ 天南星散(《圣济总录》)治小儿走马疳,蚀透损骨:天南星(大者)1枚,雄黄(皂子大)。上2味,先用天南星当心剜作坑子,次安雄黄1块在内,用大麦面裹合,炭火内烧令烟尽,取出候冷,入麝香0.4g同研为细末。 先以新绵揾血,然后于疮上掺药,1日3次。 为细末,用羊蹄根捣绞取汁调涂。 如无生者,以干者为末),滴醋研细如膏,将小针刺痛处,令气透,将膏摊贴纸上,如瘤大贴之,觉痒即易,日3~5次。 ⑾天南星煎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慢惊:天南星(研末)先以水煎去渣,熬如膏,天麻各30g,白附子15g。研末、和南星膏为丸,如绿豆大。 3岁儿每服2丸,5~6岁儿每服3丸,薄荷汤下。 ⑿天南星丸(《太平圣惠方》)治手足顽麻:天南星、天麻、乌蛇肉、赤茯苓各30g,白附子、白僵蚕、朱砂各15g,羌活0.9g,全蝎0.3g。 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温酒下。 ⒀程氏五神散(广东中医 1957:(1))治紫白癜风:南星、黄丹,雌黄,硫黄、密陀僧等份研末,瓶装备用,先用葱茎叶磨擦患处,次用鲜生姜切片,蘸上药擦之,1日3次,至皮肤渐黑即愈。 ⒁南星散(《普济本事方》)治婴儿解颅,及百日儿鼻塞不乳:大天南星1个(开一坑,入朱砂15g,塞坑内,慢火煨制,白及15g。 为末,醋调,隔绢外涂囟上,用慢火炙手,频频熨之。 ⒂星附汤(《瘴疟指南》)治痖瘴痰涎上塞,昏不知人,声如牵锯,口噤直视,遗尿遗矢:生南星,生附子各30g,木香15g。共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9片,水煎服。 ⒃三生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足跟痛: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各等份,辗碎过筛,制作成粉剂,装瓶塞封备用。 应用时用鸡蛋清调配适量,匀涂患处,每日换药2次,1个月即可控制病情。或将本方适量渗于膏药内调匀,趁热贴患处,外加绷带固定,每5~7天换药1次。 ⒄小红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乳癖,惊风,食痫:生天南星30g,朱砂15g,巴豆霜3g。为细末,姜汁面糊为丸,黍米大。 每服1~2丸,乳汁送下。 ⒅小黄丸(《洁古家珍》)治热痰咳嗽,面赤烦热,唇口干燥,脉洪:天南星、半夏、黄芩各30g。 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生姜煎汤送下。 ⒆小黑膏(《苏沈良方》)治小儿伤寒风痫:天南星1枚(取大者,火烧通赤入小瓶内密封火自灭,刮至中心存白处如皂子大为准),乌头1枚,薄荷1粒,元参15g。 共研末,每服一大豆许,蜜和葱白汤下,频服之。 ⒇四虎散(《外科正宗》)治痈疽肿硬,厚如牛领之皮,不作脓腐:天南星、草乌、半夏、狼毒各等份。为细末,用猪脑同捣成膏,敷疮上,留孔出气。 (21)星术丸(《杂病源流犀烛》)治茶积,面黄胸膈或空或胀:白术30g,天南星、青皮、陈皮各9g。为末,煮糊丸。 (22)拔毒散(《证治准绳》)治痈疽肿结:天南星30g,草乌、白芷各15g,木鳖子仁1个。为末,醋入蜜调,分2次敷纱贴患处。 (23)天南星膏(《杨氏家藏方》)治暴中风,口眼歪斜:天南星为细末,生姜自然汁调摊纸上贴之,左贴左,右贴右,才正便洗去。 (24)上清丹(《魏氏家藏方》)治风痰头痛不可忍:天南星(大者,去皮)、茴香(炒),上等份为细末。入盐少许在面内,用淡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食后姜汤下。 (25)《中药临床应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之肿痛:生南星,老姜,生菖蒲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26)《摘元方》治痰湿臂痛,右边者:天南星、苍术等份,生姜3片,水煎服之。 ” (27)中草药1989;(4):“治冠心病:生南星,生半夏等份,碾粉水泛为丸,口服1次3.5g,1天3次。” (28)中医杂志 1991;(10):“治跖趾关节炎:天南星(制)、乳香、没药、防风、当归、甘草各10g,红花、牛膝各15g,豨莶草、老鹳草各30g。水煎服,药渣再煎,趁热泡洗双足患部。” 单方应用 ❶ 《中藏经》:“治风痫:天南星(九蒸九晒)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煎人参、菖蒲汤或麦门冬汤下20丸。”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虎掌天南星,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涎;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舌糜。杨士瀛《直指方》云,诸风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参,石菖蒲佐之。”“南星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 ” 《本经》之治积聚伏梁,即《开宝》之破坚积也。《本经》之治筋痿拘缓,即《开宝》之治中风,除麻痹也。《本经》之利水道,即《开宝》之散血坠胎也。盖缘一物二名,后世各执一例,是不能无两歧之说。 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以之为向导。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