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承气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承气汤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小承气汤(《理伤续断方》)。 【组成】: 大黄四两(酒炒)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消三合 【用法】: 用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用】: 峻下热结。 ❶ 《医方集解》:急下救阴。 ❸ 《金匮要略浅注》: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之热气而复其元阴。 ❺ 《中医方剂学讲义》:峻泻热结。 。【主治】:伤寒、温病或瘟疫阳明府实。 身热,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胸脘痞满,腹部胀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舌苔焦黄而厚,甚或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沉实或弦数,甚或沉迟;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实,口舌干燥者;或热厥、痉病,神志昏迷而见阳明热实者。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菌痢等属里实热证者。 ❷ 《金匮》: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 ❸ 《理伤续断方》:男子伤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至死者。 里实虽具,外证未解,脾胃虚寒,肾阳不足及孕妇均忌用。 ❶ 《伤寒论》: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阳明病,脉迟,若汗多,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阳明病,潮热,大便不硬者,不可与之。 ❹ 《医方发挥》:孕妇禁用。 。【方论选录】: ❶ 《医方考》: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具者,急以此方主之。 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❸ 《金鉴》: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汤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消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也。 曰:此说亦颇有理。但调胃承气不用枳、朴,亦名承气,则不可通耳!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消者,有不用芒消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唯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 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且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字,犹不可见承气不在枳朴乎!。【临证举例】: ❶ 阳明热实 《经方实验录》:江阴街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满头剧痛,不言语,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 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如,燥热上冲,此阳明三急下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川朴一钱,芒消三钱。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 ❷ 阳明府实,热深厥深 《卫生宝鉴》:南省参议官常德甫,至元甲戌三月间,路感伤寒证,迁延数日,病不瘥。予诊得六脉沉数,外症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哑,默默欲眠,目不能闭,精神郁冒,反侧不安。 此证乃热深厥深,其证最急。此因平时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兼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急以大承气汤下之,得更衣,再用黄连解毒汤,病减大半,复与黄连犀角汤,数日而安。 此阳明壅实,热郁于内,故令脉迟不通,非脉脱。即作大承气汤,启齿而下。 夜间即解黑便半床,次晨脉出身热,人事亦知。 《新医药学杂志》(1977;2∶31)以本方加味,治疗腹部手术后胀气者98例。其中重度者33例,中度52例。手术类型为阑尾炎切除,胃穿孔修补,小肠切除以及肠粘连。方用大黄、芒消各9~15克,厚朴、枳壳、桃仁、赤芍药各9克,莱菔子15~30克。 成人每天一剂,儿童酌减,一次给药50~100毫升,口服或经胃肠减压管注入,并随即停止减压2~3小时。结果:94例有效,有效率95.92%。 ❺ 急性痢疾 《中医教学》(1977;2∶28)丁某,男,47岁。夏日炎暑,腹中绞痛,下痢红白,红多白少,里急后重,一夜之间大便30多次。形体壮实,面色潮红,兼见垢腻,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口唇干红,舌边尖俱红,舌苔黄厚,六脉滑数有力。拟“通因通用”法为治。 投大承气汤,清泻肠胃实热。方用大黄15克,厚朴9克,枳实9克,元胡粉12克(冲服)。 水煎分二次服完。一剂病减,再剂诸症均退,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善后,诸症消失,恢复健康。 。【现代研究】: ❶ 泻下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大承气汤经口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很明显。 此外,还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实验表明,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是通过肠壁的纵肌和环肌的收缩增强和肠腔容积增加来完成的。 在肠内注入大承气汤后,原来安静的肠管,立即开始收缩和蠕动,同时肠容积急骤的增加,使肠腔处于充盈状态,由于运动和肠腔容积的增加,推进肠管运动不断前进,故使套叠的肠管得以迅速还纳。实验还表明,本方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作用为主,静脉注射或切断迷走神经,既不能使肠套叠加速还纳,亦不能干扰其对肠管的局部作用。 先煎法要比后下法的泻下程度缓和些,轻些,可能是这方面的原因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