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丁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丁草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豹子药、苦马菜、米汤菜(《贵州民间药物》),踏地香(《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龙根草、翻白叶(《贵州草药》)。 加苏(苗族名),铺地白(土家族名),雅白菜、骂巴成(侗族名),蒲脚莲(瑶族名)。 基源 为菊科大丁草属植物大丁草的全草。 大丁草属全世界约5种,中国约3种。 原植物 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L.)Nakai〔Gerbera anandria(L.)Sch.-Bip.〕,又名拔毒草(土家族名)。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有多数须根,具辛辣味。植株二型,春型矮小,高5~10cm,秋型高可达30cm。叶基生,莲座状,有长柄,叶片宽卵形,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2~15cm,宽1.5~5cm,提琴状羽状分裂,顶端裂片宽卵形,有不规则圆齿,齿端有凸尖头,基部心形,背面及叶柄密生白色绵毛。 花茎直立,密生白色蛛丝状绵毛。苞片线形;头状花序单生,直径约2cm;春型具舌状花或管状花;秋型仅具管状花;总苞筒状钟形,总苞片约3层,外层较短,线形,内层线状披针形;舌状花雌性,管状花两性。瘦果长约5mm,两端收缩;冠毛污白色。(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669页.图6751)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或灌丛中。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 含香豆素类化合物:大丁甙元(4-Hydroxy-5-methyl-coumarin)、大丁甙(5-Methylcoumarin-4-O-β-D-glucoside)、大丁纤维二糖甙(5-Methylcoum arin-4-O-β-D-cellobioside)、大丁龙胆二糖甙(5-Methylcoumarin-4-O-β-D-gentiobioside、瑞香素(Daphnetin)大丁丁香豆素酸(3-Hydroxy-4-methoxyl-5-carboxycoumarin,Gerberocoumarinic acid),3,8-二羟基-4-甲氧基-5羧酸香豆素(3,8-Dihydroxy-4-methoxyl-5-carboxycoumarin),3,8二羟基4甲氧基香豆素,此外,还分得二个双香豆素3,3’-亚甲基-双-〔4羟基-5-甲基香豆素〔3,3’-Methenebi-(4-hydroxy-5-methylcoumarin〕(1)[1]。 5,8二羟基-7(4羟基-5-甲基香豆素-3-)香豆素〔5,8-Dihydroxy-7-(4-hydroxy-5-methyl-coumarin-3-)coumarin〕(2)[2],和二个角型呋喃香豆素,大丁脱水糖甙a、b(3)(4)。 此外,还含有蒲公英赛醇(Taraxerol),蒲公英赛醇乙酸酯、β-谷甾醇、肌醇(Inositol)和大丁草酸(Gerber-ic acid)(5)[1,2]。 参考文献 [1] 谷黎红博士论文.沈阳药学院,1988 [2] 药学学报 1989;24(10):744。【药理】: 本品水煎剂(10%~50%)、大丁甙和甙元(5×10-4-2×10-3)在体外对绿脓杆菌等有抑菌作用。 体内试验(小鼠ip),水煎剂或醇浸剂(5g/kg)、大丁甙(40-240mg/kg)对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疗效;大丁甙抗绿脓杆菌的ED50为46.2mg/kg。大丁甙20~56mg/kg,ip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大丁甙给小鼠ip200~500mg/kg,3d内无死亡,给家免iv20mg/kg,每天2次,7d后血液、肝肾功能未见异常[1,2]。 参考文献 [1]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1;12:37 [2] 中草药1984;14:72 。【药性】: 性味 苦,温。 ❶ 《贵州民间药物》:“苦,温。” 功效 祛风利湿,解毒消肿,止咳,止血。 主治 肺热咳嗽,肠炎,痢疾,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痛,乳腺炎,痈疖肿毒,外伤出血。 ❶ 《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麻木。”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尿路感染:大丁草30g,蒲公英15g,车前草10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外伤出血:大丁草研末,撒伤口。有一定的止血和消炎效果。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