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墓头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墓头回 【概况】: 异名 墓头灰(《山西中药志》),箭头风《广西中药志》),老虎草(《陕西中药名录》),追风箭,摆子草(河北),异叶败酱(《中草药学》)。 基源 为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墓头回或糙叶败酱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 墓头回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糙叶败酱Patrinia rupestris(Pall.)Juss.subsp.scabra(Bunge)H.J.Wang(Patrinia scabra Bunge) 历史 墓头回始载于《纲目》,李时珍曰:“董炳集验方:治崩中,赤白带下。”在《植物名实图考》载:“墓头回生山西五台山。绿茎肥嫩,微似水芹,叶歧细齿,稍际结实,攒簇如椒,有毛。 ”然图不似该种植物。近年研究,曾用墓头回制剂做初步试验,对艾氏癌细胞有抑制及伤害作用,给艾氏实体癌小鼠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此制剂,有一定疗效。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状茎较长,横走;茎直立,被倒生微糙伏毛。基生叶丛生,具长柄,叶片不分裂或羽状分裂,具1~4对侧裂片,卵形至线状披针形,顶生裂片较大,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茎生叶对生,叶柄长约1cm;下部叶片常2~3对羽状全裂,顶生裂片较侧裂片稍大,卵形或宽卵形,长13~20cm,宽7~8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而下延;茎上部叶狭。 伞房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及叶腋,花序轴被短糙毛,苞片具1~2对线形裂片,分枝下者不裂;小苞片近肾形,淡绿色;花小,两性,黄色;萼齿5,圆波状;花冠钟形,裂片5,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基部一侧具浅囊肿,雄蕊4,花丝2长2短,2枚长的下部被长柔毛,另2枚短,无毛;子房倒卵形或长圆形,下位。 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形;果苞翅状,干膜质,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网状脉具2主脉;种子扁椭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26页.图606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00~2100m间的山地岩缝、山坡草丛、疏林、路边、沙质坡或土坡上。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区。 糙叶败酱与墓头回不同之处是根状茎圆柱形。稍斜升;茎多数丛生,被细密糙毛。基生叶柄长2~4cm或几无柄,叶片羽状分裂;茎生叶对生,革质,叶柄短,叶片长圆形至椭圆形,长3~7cm,羽状深裂或全裂,具3~6对裂片,顶生裂片与侧生裂片同形或稍宽大,裂片条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于3~7级对生分枝上,最下总苞片羽状全裂,具3~5对较窄的条形裂片,小苞片较窄,离生;萼齿5,不明显;花冠漏斗状钟形,较大,花冠裂片长圆形至卵圆形。 瘦果倒卵圆柱状,果柄与下面的坛大干膜质苞片贴生,果苞长圆形至倒卵形。生于海拔500~1700m间的草原、森林草原的石质丘陵石缝或较干燥的阳坡草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青海、山东、河南等省区。 。【生药】:采集 秋季采挖,去净茎苗及泥土,晒干。 异叶败酱产于山西、河北、广西。糙叶败酱产于山西、河南、河北。 鉴别 墓头回(异叶败酱)的干燥根茎细,直径1~4mm。根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黄褐色,有细纵皱纹及圆点状的支根痕,有时有瘤状突起。 质硬,折断面黄白色,呈破裂状,横切面射线细 糙叶败酱的干燥根呈不规则的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4~12mm。外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皱缩易剥落,剥去外皮后呈土黄色。 体轻质松,断面呈放射状裂纹,外层为黄棕色的环状纹。有特殊的缬草样臭气,味稍苦。 以条长、肥实、色棕褐色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单独密闭保存。 。【药理】:❶ 抗肿瘤,体外试验,美兰试管法、伊红染色法,以及体外、体内细胞形态法,均表明墓头回提取物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破坏作用,墓头回提取物(5%)0.4ml/只ig,使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延长,腹水量及瘤细胞数明显减少。 0.4ml/只ip,对艾氏实体型腹水癌有显著抑制作用[1]。墓头回水提物(50%)0.1ml/10g瘤内注射于小鼠,连续12天,对皮下接种S180肉瘤的抑瘤率达62.5%,与厌氧棒状杆菌菌苗2mg联合应用,抑瘤率达81.3%。在免疫功能方面,小鼠ip墓头回后,巨噬细胞细胞毒杀效应及吞噬作用均有加强[2]。用白血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MTT法检测,证明墓头回水提取物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显著抑制作用[3]。 ❷ 其他作用 墓头回醇提物20,26mg/kg ig,连续4或7d,能有效地防治5-Fu所致的大鼠或小鼠的血小板减少;14,20g/kgig,可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4]。 毒性 墓头回水提物ip,对小鼠的急性LD50为300±14g/kg[2]。 参考文献 [1] 天津医药1973;1(2)∶27 [2]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2)∶109 [3]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0;7(3)∶34 [4]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90;16(4)∶197 。【药性】:性味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酸、涩,凉。” 归经 入心、肝二经。 功效 清热燥湿,止血,止带,截疟。 主治 ❶ 《本草原始》:“治伤寒,温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董炳集验方》:“治崩中,赤白带下:墓头回30g,酒水各100ml,新红花3g,煎140ml,卧时温服。日近者1服,久则3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