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圆盖阴石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圆盖阴石蕨 【概况】: 异名 石蚕(《图经本草》),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浙江民间草药》),老鼠尾(《泉州本草》),石上蚂蟥、马骝尾(《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圆盖阴石蕨的根状茎。 原植物 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 Moore,又名白毛蛇(广东)。 历史 本品为《纲目拾遗》首载,云:“草石蚕,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经考证,与本品相符。 形态 植株高达20cm。根状茎长而横生,被密鳞片,鳞片基部近圆形,向上为狭披针形,棕色至灰白色,膜质,盾状著生。 叶远生,革质,无毛,叶柄基部有鳞片;叶片宽卵状三角形,长、宽各10~15cm,三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一对最大,三角状披针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侧的较大,第二对以上的羽片较小,披针形,钝头;末回裂片通常有长短不等的2个钝齿,每齿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近圆形,仅基部一点著生,其余分离。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45页.图29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1760m的林中树上或石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生药】: 栽培 适在温暖湿润环境中生长,宜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 用块茎繁殖,于晚秋或早春时挖取块茎,按株行距各25~30cm开穴,深约7cm,每穴下块茎2~3个,栽后覆土,每亩用种量20~25kg。亦可在4月初进行种子播种,培育1~2年后移栽。生长中,及时中耕除草,注意追肥,苗高33cm时,可行摘心,促使块茎生长。 越冬时结合培土,施上堆肥。 采集 全年可采挖根茎,除去叶及细根,晒干,或鲜用。药材产于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鉴别 根茎长条状,扭曲,有时分枝,长5~25cm,直径3~9mm;表面密被膜质鳞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须状根,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细根后的痕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或绿色,可见点状维管束,排列成一环。气微,味淡。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净杂质,剪去残留茎叶,洗净,润透,切中片,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氨基酸、糖类。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05 【药性】: 性味 淡,微苦,凉。 ❶ 《浙江民间草药》:“凉,酸、辛。” ” 功效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散血凉血。 主治 风湿痹痛,湿热黄疸,腰肌劳损,跌打损伤,尿路感染,肺痈,乳痈,咳嗽,哮喘,牙龈肿痛,白喉,淋病,带下,毒蛇咬伤。 ❶ 《本草拾遗》:“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 ” ⑾《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除湿通淋。治肺痈,乳痈,淋浊,便血,带状疮疹。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❶ 《泉州本草》:“因虚劳引致瘫痪者不可用。” 单方应用 ❶ 《泉州本草》:“治中风口眼斜、瘫痪及气血虚弱,头痛目眩:草石蚕为末,每服3g,泡酒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