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编译馆
中国教育部于20世纪30年代设立的负责学术文化和教科图书编译与审查的专门机构。 前身是教育部编审处。1932年,裁撤教育部编审处,设立国立编译馆。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迁庐山、长沙、重庆、白沙。1942年扩大组织,教育部所属*中小学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暨中国教育全书编纂处并入。 1946年8月迁回南京,全馆人员约300名。辛树帜、陈可忠、陈立夫、赵士卿等先后任馆长。 馆内分设自然组、人文组等;凡学术教育工作与自然、人文两组有关联,或其性质特殊的,另设委员会以贯通,如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中小学用书编辑委员会、社会教育用书编辑委员会等。编辑、翻译或审查的图书范围广泛,品种、数量繁多,包括厘定学术名词,整理史料、典籍、学案,编辑各科丛书、中国文化史丛书和各种工具书,翻译西洋名著和中国名著,编审中小学用书、大学用书和社会教育用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接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