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因声求义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因声求义法 从文字读音入手考求字(词)义的一种训诂学方法。 从语言的角度说,词所表达的概念和词的语音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字义与字音在最初的结合上不是必然的。“育”这个概念为什么用“育”这个读音来表示,并没有什么可以解说的理由。同样这个声音,也可以表示“鬻”这个概念。什么读音表示什么概念纯粹是约定俗成的。 但是,既经约定俗成,在词汇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在词义的孳乳引申过程中,就出现了音近义通的现象。如“育”(粥毓)与“畜”上古同属觉部,声母也相近(“育”中古是喻四,上古当属定母,“畜”中古有丑六一切,彻母,上古当属透母,透定旁纽),义也便相通,都有“养”的意思。 这是因声求义方法的客观依据。此外,假借字与“本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只有声音上的联系,要求得假借字的意义,也就只能通过它的读音来找出它所代表的词,然后才能弄清词义。 运用这种方法必须了解古音。 因声求义主要是为了探明文字的本义和假借义,所以上古音更重要。所谓音同或音近都是指上古音(有时也用到中古音)而言。 因声求义方法的实际运用可以追溯到很早。 《尔雅》、《说文解字》以及一些古书注释中有许多声训的材料。刘熙的《释名》企图从声音方面解释意义,可以看作因声求义的一种尝试。在六朝特别是唐宋对切韵和等韵的研究获得重大成果之后,到了清代,由于古音学的重大突破,这一方法才正式提出并日趋完善。 因声求义法的作用不能任意夸大。首先,音同义同、音近义通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字同音,意义却相差很远(否则就没有同音词了)。 声符相同的字,意义也并不都相同或相近。如从“戋”得声的“浅”、“钱”、“残”、“贱”固然都有“小”意,然而同样从“戋”得声的“ 相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