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之以鼻
[结构] 补充式。 [释义] 用鼻子发出冷笑的声音。表示蔑视。 嗤:讥笑。 之:古汉语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以:介词,用。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樊宏传》:“……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清·琐颐《黄绣球》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乡,乡人笑之;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功能、例句] ❶ 作谓语。 林语堂《红牡丹》二八:“孟嘉对于流血抵抗的危险嗤之以鼻,‘全岛最多只有十几个健壮的男人。我们乘他们熟睡出击,数目又远超过他们。 ’” ❷ 作状语。茅盾《杂感二题》:“‘好心肠的老实入’之谆谆劝告,借箸代谋,大概并不领情,大概在暗笑,而且嗤之以鼻曰:‘阿木林!’” [同义] 付之一笑 不值一哂 不屑一顾 [反义] 五体投地 奉若神明 拍案叫绝 赞不绝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