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籴
北魏以后历代封建政府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的制度。 北魏孝明帝时,曾“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因西北驻军粮饷不足采用和籴的方法。 安史之乱后,藩镇截留税收,国家财政空虚,于是和籴不再付钱,成为变相的课征。 宪宗时白居易上疏:“配户督限,蹙迫鞭达,甚于税赋,何名和籴!”(《白氏长庆集》卷41)宋代和籴有诸多名目:“对籴”、“结籴”、“寄籴”、“括籴”、“俵籴”、“均籴”“博籴”、“兑籴”、“括籴”等。其中均籴、问题更大、“言者谓:‘均籴法严,然已籴而不偿其直。或不度州县之力,敷数过多,有一户而籴数百石者。’”(《宋史》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