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江苏蚕业Jiangsu sericulture江苏省是中国4大蚕区之一。早在殷商时代已养蚕缫织。东晋之后,苏南太湖流域的蚕桑生产已很发达。宋室南迁,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蚕桑生产的发展。明、清以来,随着丝绸外销的增长,以苏州为中心的蚕桑生产更为发达。1929~1931年兴盛时期,全省桑园面积达110万亩,年产鲜茧3.2825万吨(其中太湖地区产茧2.5万吨,占全省76.16%),年产生丝3,000多吨。以后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蚕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至1949年,全省桑园面积仅存46万亩,蚕茧年总产6,850吨,年产生丝600余吨,均仅及兴盛时期年产量的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蚕桑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蚕茧产区由20个县、市,扩大到70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总数的93%。从1978年开始,苏北地区的桑田面积和蚕茧产量超过苏南。1984年,全省桑田面积135.97万亩,比1949年增加1.96倍,其中苏南38.01万亩,占27.95%,苏北97.96万亩,占72.05%; 蚕茧年产6.495万吨,比1949年增加8.48倍,比历史最高年产量3.2825万吨高97.88%,其中苏南2.045万吨,占31.49%,苏北4.45万吨,占68.51%。80年代初期有蚕种场29个,国营蚕种场全年能制1代杂交种150万张,原蚕饲育区制种90万张。1984年缫丝5,962吨,为50年代初期的10.3倍。 1949年后,江苏省在栽桑、养蚕、制种和蚕业教育等方面均有改进和发展。 栽桑采取“三自”方针 (即自采种、自培苗、自栽桑),改进和普及育苗技术。桑苗嫁接法从普通袋接、广秧接,发展到“一苗多用”的根袋接、撕皮接。1978年以后又发展了冬接和早春温床嫁接移栽,以及土缽绿枝扦插,使接苗的成活率和苗圃土地的利用率逐步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增加。 桑树栽培改稀植3年投产为密植速成一年投产,由每亩栽300~400株改为1,000~2,000株。70年代徐淮地区又发展为苗桑“一步成园”速成法。当年接苗栽桑,当年秋季养蚕,提早收益。桑田向河边、村边集中靠拢栽植,改变了小农经济小块经营的面貌。海安县在发展成片湖桑的同时,结合四旁绿化和农田林网化,种植材、叶两用的乔木桑,并总结出一套乔木桑扶直、矫正的栽培技术。 养蚕布局由春、秋两季蚕改为春、夏、早秋、中秋、晚秋5期蚕。蚕农在6、7、8、9、10,月月均有收入。养蚕技术实行了蚕种全面催青,小蚕集体共育,严密消毒防病,推广方格蔟营茧等,从而提高了产量和茧质。小蚕饲养方法,由普通育、防干纸育发展为炕床育; 由多回育发展为少回育; 在蚕室蚕具不足的情况下,试验成功了多种型式的大蚕屋外育。 蚕种生产加强了品质检验工作,建立了 “三级繁育四级制种” 的良种繁育制度。采种型式由框式、平附发展为散卵,提高了净卵率。江苏省的蚕种曾被蚕农誉为“铁种”,除自给外,还支援26个省、市、自治区,并销售至14个国家。蚕品种不断更新,50年代春用种以“华九×瀛翰”为主,秋用种以“华十×瀛文”为主; 60年代春用种以“苏16×苏17”为主,夏秋用种以“华十×306”为主; 70年代春用种以“东肥×华合”为主,夏秋用种以“东34×603”为主; 80年代春用种开始使用“苏5×苏6”,夏秋用种以“苏3×苏4”为主。蚕品种的更新,使全年鲜统茧的平均出丝率由1949年的3%提高到12%左右,个别乡达到17%以上。 江苏省蚕桑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01年在南京开办了“江南蚕桑学堂”,1903年开办了 “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1912年迁往浒墅关改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即现在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前身。而后苏州、宜兴、淮阴农业学校和镇江女子职业学校、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等也都设有蚕桑科。毕业学生输送到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