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和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和籴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强制征购粮食的措施。 始于北魏孝明帝时,“令番成之兵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兵备”。唐代贞观开元以后,因边境戍重兵,营田及地租不敷军需,于是实行“和籴”。 官吏强以贱价购粮,或先收粮而后给钱,甚至不给钱。宪宗时白居易上疏言:“和籴者,官出钱,人出谷,两和商量,然后交易”。而实则“配户督限,蹙迫鞭挞,甚于税赋”,号为“和籴”,其实害人。宋代向百姓籴粮,有“推置”、“俵籴”、“均籴”、“博籴”、“兑籴”、“括籴”等多种名目,轮番使用,比法定赋税更为苛刻。 元、明、清代,都曾使用类似名目,强购粮食,进行搜刮,加上经办官吏从中盘剥克扣,扰民更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