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呃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呃逆 ❶ 病症名。 古称“哕”,俗称“打呃”,主要是胃气上逆所致。呃逆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侯论》、《千金翼方》等书中均称为“哕”。至金元时期,《金兰秘藏》将“呕吐哕”混称。 《丹溪心法》谓:“凡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则哕即干呕,乃呕吐之类。故在金元之前的医籍中,呃逆与哕同义。《类经》:“古之所谓哕者,则呃逆无疑”,金元之后哕即干呕。 所以,呃逆、哕(干呕)、呕吐三种症状,虽均是胃气上逆的表现,但其表现各不相同。凡脾胃虚寒,或胃火上冲,或食滞停饮,或气郁不畅,以及老年气衰均易发生此病。 一般分为寒、热、虚、实四种。 寒证:呃逆声沉缓有力,胃脘冷胀,喜得热饮,手足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苔白润,脉迟缓或细小。治宜温化降逆,多用灸以温阳。取穴:上脘、章门、脾俞、内关,亦可加灸梁门。 热证:胃火上冲者,呃声洪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降逆,多用针以清热。取穴:内关、合谷、列缺、膈俞、足三里,亦可针泻陷谷。 实证:因肝气犯胃者,呃逆常因情绪波动而发作,睡眠时停止,醒时呃逆又作,伴有嗳气,胸闷、脘痞胁痛,舌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通气降逆。针上脘、足三里、泻太冲、期门。虚证:因脾胃阳虚者,呃逆声低弱,气不持续,形体羸瘦,面色少华,手足欠温,食少困倦,纳后腹胀,或泛吐痰涎,舌质淡胖,脉细或濡。治宜温中益气。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皆用补法,加灸气海。虚证:因胃阴亏耗者,症见呃声断续而急促,口咽干燥,烦渴,不安,消瘦,颧红,自汗,舌绛少苔,脉细而数。治宜益胃生津。取穴同上,皆用针法,补泻兼施,并针补太溪。 ❷ 奇穴名。又名咳逆。位于乳头直下第7、8肋间。左右针2穴。主治呃逆,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呃逆,奇穴。乳头直下第7,8肋间。针之至五分。灸三至七壮。 主治呃逆,亦治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针刺0.3~0.5寸或平刺。灸3~7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