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吴敬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吴敬梓

【生卒】:1701—1754

【介绍】:

中国清代伟大小说家。

字敏轩,又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

明末清初“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后渐败落,其祖父吴旦为监生,父吴霖起为拔贡,曾任江苏赣榆县教谕。

受家庭影响,吴敬梓自幼刻苦读书,热心科举功名。年十三遭丧母之难,十四随父官至赣榆任所,诵四书五经,习作八股文,以为仕进计。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应童子试取为秀才,同年又遭丧父之难,继又有家族财产纷争的“家难”,“兄弟参商,宗族诟谇”,饱尝孤弱被欺之苦,感悟人生之艰难莫测,世态之尔虞我诈,遂怀愤激,视金钱为身外物,追求友朋声色之乐,渐不以功名为意。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不习治生,性复豪放,遇贫即施,与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时“千金一掷买醉酣”,过著“放达不羁如痴憨”的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吴敬梓二十九岁,曾到滁州应岁考,考官评为“文章大好人大怪”,去取未决时,他竟然面见考官,“匍匐乞收”,跪求开恩,其浪子作风如此。

乡试落榜,家族乡里势力之徒更以白眼相看,视为败家子,传为子弟戒。雍正十一年(1733),吴敬梓移家南京,寄居于秦淮水亭,布置文木山房以为书斋,仍与文人、学士、道士、伶人等结交,对市民和文人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亦渐有文名。乾隆元年(1736),安徽巡抚赵国麟闻其名,荐其进京赴博学鸿词廷试,因病未能成行,后见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等落选而归,始疑科举制度,遂绝意于功名。

性落拓不羁,“独嫉时文士如仇”。笃信正统儒家思想,倡议修复南京雨花台先贤祠,并卖掉全椒老屋捐资,以为“这是人生立命处”。其文名渐显,而其生活日窘,移居城东大中桥后,更常以卖书换米充饥。性仍豁达,“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冬夜天冷,缺乏御寒之物,又无酒食,便邀集好友五六人,绕城步行数十里,一路歌吟啸呼,彼此应和,谓作“暖足”。人穷志不短,虽有友朋接济,却从不向达官贵人乞讨。

乾隆十九年(1754),吴敬梓寄寓扬州,与友人程晋芳相会,两人志同道合,均又家境败落,陷于困境,曾相对泣下。然仍开怀畅饮,纵谈高歌,醉后吟诵唐代诗人张祐的著名诗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纵游淮南》)。

十月二十八日,吴敬梓在寓所接待著名诗人王又曾来访,后又到王氏船上回访,欢聚畅谈,相约再会,不意归后夜里痰涌塞喉,不及呼叫投药便撒手而亡,竟然应了张祐的名句。

吴敬梓工于诗词散文,尤以小说见长。

代表作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作于吴敬梓迁居南京后,成书于他五十岁前,约于1738-1750年间。

该书以吴敬梓自所闻见为基础,取材士林,塑造了形形色色知识分子和封建官僚形象,借以抨击明清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揭露清代封建社会许多丑恶现象。于清王朝的康乾盛世,揭示封建社会的腐败,极具社会批判的力量。又塑造真儒、市井细民人物,以寄托其社会理想。作者悲愤苦闷心情亦时有流露。

该书“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感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思想与艺术均达到很高水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真正具有讽刺艺术水平的长篇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书确立了吴敬梓跻身于世界著名文学家之列的地位。其诗词清新秀丽,时人评为:“诗如出水芙蓉,娟秀欲滴。词亦白石、玉田之流亚”(朱绪曾《国朝金陵诗徵》卷44)。著有《文木山房集》,今存乾隆间刊本为4卷,包括赋1卷,4篇;诗2卷,137首;词1卷,48阕。另外,近人辑有《吴敬梓集外诗》,收诗26首;集外佚文今知有《玉巢诗草序》、《玉剑缘传奇序》和《尚书私学序》3篇;所著《诗说》7卷,佚失未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