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阳卧龙有大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阳卧龙有大志 【原文】: 高皇手提三尺雪(1),芒砀白蛇夜流血(2); 平秦灭楚入咸阳(3),二百年前几断绝(4)。 大哉光武兴洛阳(5),传至桓灵又崩裂; 献帝迁都幸许昌(6),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7); 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8)。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9); 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10),收拾琴书离陇亩; 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11); 纵横舌上鼓风雷(12),谈笑胸中换星斗(13); 龙骧虎视安乾坤(14),万古千秋名不朽!。 【赏析】: 小说家在诸葛亮与刘备等人离开隆中的情节中又穿插了一首古风,追叙汉朝史迹,展示当代局势,颂扬诸葛亮大志,预示未来宏图。 这篇古风像在简括的背景下一幅诸葛亮的剪影,颇具艺术匠心。 全诗以历史时序大跨度地写了以下几层意思:一、高祖创业,西汉兴亡;刘秀建都,东汉兴衰;曹孙割据,刘备孤穷。时空纵横交错地勾勒了历史和现实的形势。二、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契机是请贤,诸葛亮出山。 三、诸葛亮是“大展经纶补天手”,其一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鼎足天下的地理均势和政治均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先取荆州后取川”,政治和地理上形成鼎足之势,才能“龙骧虎视安乾坤”。 这几层意思贯穿起来,犹如整部《三国演义》的缩影,显示著小说家的整体艺术构思。从全书叙事结构来看,诸葛亮从出山到病逝五丈原,生活在政治军事舞台上二十七年,共占《三国演义》七十个回目,相当总容量的五分之三。 可以说,小说家是以诸葛亮为一棵参天大树支撑著整个艺术情节,又是以诸葛亮典型性格为线索谋篇布局的。 诸葛亮的一生最理想地凝聚了官僚文化的特征,志在兼济的人生价值和情在独善的人生修养的统一。他虽没有最后实现功成身退,但儒道互补的心灵建构却在他的人格中得到最完美的折射,被他身体力行到了极其崇高的境界。陈寿《三国志》对其盖棺定论:“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诸葛亮出山为相二十七年,“达则兼济天下”到了极高的境界。而他杰出的才能、光辉的人格,却在出山前二十七年已修养成。 虽耕读隆中,但“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一旦“茅庐三顾心相知”,便投身于“兼济天下”。 这正是儒道互补人格实践的过程,尤其像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俭朴,官俸之外,不营私产,诚如所言:“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诸葛亮一生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完美地体现于一身,达到封建官僚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成功之处。 当我们认清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把一个缩影式的诗篇放在支撑整个《三国演义》艺术情节的典型人物出场之中,其创作意图和《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一样,为的是使小说更富有暗示性和含蓄性。 只不过这篇诗歌的文字平直,小说中设置诗歌的技巧也远不如《红楼梦》,这就减弱了它的含蓄性和暗示性。从这也可以窥视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运用诗歌的艺术技巧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毕竟是初创,远不如《红楼梦》小说运用诗歌的艺术造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