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印度寺庙建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印度寺庙建筑 又称“达罗毗荼风格”。 印度寺庙建筑风格之一。渊源于笈多王朝,流行于7世纪至18世纪的泰米纳德邦。其特征是有库替那式的金字塔状尖塔。南印度寺庙建筑主要包括一个正方形的神殿,殿顶有小塔或尖顶,及一个有柱门廊或厅堂。长方形的后院内围绕著一间间密室,庙的外墙由壁柱分隔,柱上有神龛,内有雕像。殿顶端即尖塔,为库替那式,逐层向上收缩,成金字塔状,其四角为方形,中央是圆桶形的顶部,尖塔有穹顶,顶上放置著宝瓶和饰物。 现存最早的建筑是摩诃波里布拉摩的岩雕神龛,以及同一地区的滨海寺。南印度的这种建筑形式,以丹杰俘尔地区的贝拉迭丝瓦拉神庙、甘盖康达可拉普姆的大庙为最著名。 此后,建筑形式愈趋精致,庭院内建筑群复杂,出现了许多连在一起的围墙,门廊独立并更为高大。 至维查耶纳伽时代(1336-1565),南印度寺庙建筑已达高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