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至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至善zhì shàn(字)陈德,明代人,曾任同知大都督府事,封临江侯。 至善岁月的全部馨香和芳菲都在一只蜜蜂的袋里, 矿藏的全部美妙和富裕都在一块宝石的心里, 在一颗珍珠的核里有着大海的全部阴阳。 馨香和芳菲,阴和阳,美妙、富裕, 以及——远远超过它们的—— 比宝石更光辉的真诚, 比珍珠更纯洁的信任,—— 宇宙间最光辉的真诚,最纯洁的信任—— 一切对我来说, 都在一个姑娘的吻里。 (阮珅 译) 宝石、珍珠……这些都是物质世界中十分稀罕的东西;真诚、信任……又都是精神世界中难得的品质。本诗前八行用不同的比喻,极力突出了宇宙间一切最美好的事物,而这些对诗人来说, “都在一个姑娘的吻里”。这最后两行才点明主题。 这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爱情诗。 读者不禁要问: 这姑娘是谁?她就是伊丽莎白· 巴莱特, 后来的白朗宁夫人。 白朗宁的一生和诗歌同他对伊丽莎白 · 巴莱特的一片至诚恋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他俩见面以前通过诗歌创作而认识, “神交”久矣, 先是通信, 而后才相约见面。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互相倾慕着, 在频繁的书信往来中讨论诗歌, 讨论人生,讨论“一切”。 按照世俗的观点, 他俩的爱情并不是那么 “美妙”的。 女诗人比白朗宁大六岁, 时年三十九, 韶华已逝, 更何况是一个病残的身躯!白朗宁冲破了种种阻力, 以他的真诚叩开了那扇因为自卑而紧锁的心扉。 姑娘的父亲冷酷而专横, 极力反对, 但这并没有使白朗宁退却,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和心爱人溶为一体,就象把自己的生命和诗歌熔铸在一起一样。 于是他们在教堂里秘密结婚, 以后离家出走,定居异国他乡,在一起度过了十五年的幸福生活,没有一天分离。 这首诗, 我们不妨看作是一篇爱情的宣言。 白朗宁确确实实实践了他在诗中的表白: 对爱情忠贞不渝, 对诗歌矢志不移, 一生追求生活中和事业上 “至善”至美的崇高精神境界。 在一百多年前资本主义的英国, 在那个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里, 产生了这样的诗, 产生了白朗宁夫妇这样的诗人,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作为后世人,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些什么呢? (曾彦一) 至善
〔英国〕 勃朗宁 岁月的全部馨香和芳菲都在一只蜜蜂的袋里, 矿藏的全部美妙和富裕都在一块宝石的心里, 在一颗珍珠的核里有着大海的全部阴阳。 馨香和芳菲,阴和阳,美妙,富裕, 以及——远远超过它们的—— 比宝石更光辉的真诚, 比珍珠更纯洁的信任,—— 宇宙间最光辉的真诚,最纯洁的信任—— 一切对我来说, 都在一个姑娘的吻里。 (飞白 译) 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9)是19世纪英国诗人,生于伦敦一个殷实的银行职员家庭,自小就熟读古典文学作品。14岁那年,他在伦敦书店偶然买到雪莱的诗集,引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并毕生致力于诗歌题材的开掘和艺术技巧的探索。在当时诗坛上,他与桂冠诗人丁尼生齐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剧和诗歌。在他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纯洁道德和崇高感情的追求。勃朗宁认为“生活中没有比爱情更美好的东西了”,爱情在灵魂中是至高无上的,而《至善》一诗就是他的形象化的爱情观。 这首诗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譬喻,意象饱满而鲜明,既通俗易懂,又富于哲理。 首先,诗人以“蜂袋”、“宝石”、“珍珠”三种具体事物代表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里最宝贵的东西。蜜蜂酿蜜的袋中装着“岁月的全部馨香和芳菲”,暗喻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宝石”和“珍珠”则象征生活的富足和优裕。本来,一只蜂袋,一块宝石,一粒珍珠只不过是人类财富中极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然而,这里诗人巧妙地赋予了它们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它们代表着全部的岁月、矿藏和大海,——时间、金钱、生命。这种以局部代全体的手法使极小的概念蕴涵了极广的内容,深沉、含蓄。 然后诗人笔锋陡然一转,尽管“蜂袋”、“宝石”、“珍珠”在世人眼中乃无价之宝,在物质世界中可以代替一切,而在诗人眼里,更为可贵的却是精神世界中“至善”的美德。 诗人以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人际关系中最高尚的品德与“蜂袋”、“宝石”、“珍珠”所指代的财富对比,并继续写道,这美德已“远远超过”那岁月的全部馨香和芳菲,所藏的全 部美妙和富裕、大海的全部阴阳之美。这美德就是真诚和信任。“它比宝石更光辉,比珍珠更纯洁”。在诗的开端,我们已经对蜂袋、宝石、珍珠所代表的蕴意有了形象的认识。这里,诗人又信手拈来,连用两个比喻,使抽象名词“信任”、“真诚”具体化了。这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事物的印象,而且使诗歌读起来更加明了,意蕴也加深了一层。 紧接着诗人以委婉的笔触,极热烈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宇宙间最光辉的真诚,最纯洁的信任”对于他来说便是爱。诗人这里虽没有明说,是一切的真诚和信任“都在一个姑娘的吻里”一句,很自然却又很细腻地挑明了这就是人间最美好的爱情。诗人认为只有爱才是至善至美的,只有爱才是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只有爱才可以是宇宙中最光辉的真诚与最纯洁的信任的结晶。 生活中的勃朗宁几经周折,也终于寻到了那份属于他的“至善”的爱。诗中的“姑娘”指的就是后来成为勃朗宁夫人的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曾三度向她求婚,但都由于伊丽莎白病弱,自卑感很强,遭到拒绝。直到1846年1月,也就是他们相识一年之后,女诗人才下决心答应勃朗宁的求婚。也正是勃朗宁的“至善”的爱情奇迹般地使伊丽莎白萎缩的生机重又勃发出生命的活力。当她成为勃朗宁夫人以后,曾在《第一次他亲我》一诗中这样写道:“第一次他亲我,……从此我就自傲/敢于呼唤:‘爱,我的爱。’”这与在诗中表达爱情,炽烈又含蓄的勃朗宁真可谓是心有灵犀了。 而《至善》一诗以“一切都在一个姑娘的吻里”为结尾,戛然而止声,干净利落中又透着深沉的情趣,让读者依然回旋在那爱的情境中流连忘返。 至善(反)至恶 至善❶ 最高的境界。《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西方伦理学概念。一般指道德的最高目的。苏格拉底首先提出这个范畴。他认为,善有等级和程度差别;一切具体的善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确定的;在一切具体善之上有一种最高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善自身”独立存在,它就是“至善”,即关于一般道德的知识(概念),一种主观精神状态。这就否认了具体善和物质生活。他认为,现实人生无法达到至善,只可以它为最高理想目标而尽可能接近它。因为现实中人无法完全与物质情欲彻底分离。但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并受命运支配,人可以今生修行、来世达至善。这种至善论,经柏拉图和犬儒学派发展成为绝对禁欲主义。斯多葛派尤其是后期斯多葛派,把它又进一步向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宿命论方向发展,最终与基督教合流。德谟克利特把至善与完人相联系,并且把至善和具体善、幸福相联系。认为至善是现实人生的最高理想目标,幸福就是善,至善就是最大幸福,是理性指导下的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实现了这种统一的人,就是完人。这种至善论,经伊壁鸠鲁、卢克莱修发展,到近代费尔巴哈臻于完备。亚里斯多德对两派至善论作了综合和发展。认为人生目的在于努力向上、成为完人。完人就是达到至善的人。至善就是实现了人的一切德性和能力,即达到了纯粹理性能力与实践理性能力,知识之德与行为之德的“中道”。这种至善观被近代伦理学家康德所继承发展。 至善 至善Zhishan“至上的善”的简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用语。“至善”是康德提出的最完善的道德境界——道德和幸福的精确结合。他说: “德性(作为使人配享受幸福的一种价值)……也就是至上的善。但是它还不因此就是完满之善, 还不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欲望官能的一个对象;因为要想成为这个对象,还需要加上幸福才行。”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开始, 伦理学上便有何为至善的争论:柏拉图认为,至善就是善的理念,是一切道德的最后依据; 亚里斯多德认为, 人本质上是一个理性的动物,因此,行使理性的功能——理智和沉思,就是人的至善;幸福论伦理学家如伊壁鸠鲁等人则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就是至善。康德认为这些都是片面的。为了调和唯动机论和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和幸福主义的尖锐矛盾,康德企图以“至善”概念的提出,来解决这个“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康德提出的“至善”概念,是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一种表现。至善是德性和幸福的结合。德性,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伦理准则,是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自由主义的原则;幸福,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自由存亡、自由经营、发财致富。这两个方面本来是一致的,但在封建落后的德国,资产阶级尽管在精神上是个富有者, 自由的思想可以在头脑中任意驰骋,但在经济上、政治上则处处受限制、遭打击,无幸福可言。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结合起来,把至善作为最高道德目标提了出来, 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其理想的国家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马克思指出: “康德认为,共和国作为唯一合理的国家形式是实际理性的基准, 是一种永远不能实现但又是我们应该永远力求和企图实现的基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第465页) ☚ 善的理念 希腊四德 ☛ 至善utmost goo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