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千里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千里光 【概况】: 异名 千里及(《本草拾遗》),千里急(《本草图经》),眼明草(《履巉岩本草》),九里光(《滇南本草》),九里明(《生草药性备要》),黄花草(《纲目拾遗》),一扫光(《分类草药性》),白苏杆(《湖南药物志》),箭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软藤黄花草(《福建中草药》)。 基源 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的全草。千里光属全世界约1200种,中国约160种。 原植物 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exD.Don[S.chinensis(Spr.)DC.〕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称千里及,《证类本草》转引《图经本草》:“千里光生筠州浅山及路旁,味苦甘寒无毒,叶似菊叶而长,枝干圆而青,背有毛,春生苗,秋生茎叶,有花黄色……退热、明目。”对照其附图筠州千里光图与《本草拾遗》所述千里及基本一致。 《滇南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植物名实图考》载:“千里及《本草拾遗》始著录,《图经本草》千里光,千里及,形状如一,李时珍并之,良是……今俚医用以治目,呼九里明。”其附图与本种相似。 形态 蔓生草本。茎曲折,长2~5m,多分枝。 叶形多变异,通常长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有时叶下部有2~4对深裂片,似大头羽状分裂,长4~9cm,宽2~4.5cm顶端长渐尖,基部截形、心形或戟形,无毛或背面被疏短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及枝端排列成复总状伞房花序;花序梗通常开展,密被微毛,有线形苞片;总苞钟状,长5~7cm,基部有几枚线形小苞片,总苞片12~14枚,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带红色;舌状花长8~9mm,舌片宽1.5~2mm,黄色,顶端3细齿,具4脉;管状花黄色,花药基部无尾。瘦果圆柱形,被短毛,有沟纹;冠毛白色,与管状花近等长。 花果期3~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72.图655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3500m的山坡灌丛、林下、路旁或草丛中;分布于中国除东北、新疆、内蒙古外,其它地区。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气候,适应性强,耐干旱又耐潮湿;对土壤要求不严。 用种子繁殖。于3月中、下旬播种,按行株距各27cm点播,或条播育苗,深3cm左右,每亩用种量150~250g。 播种时需用草木灰或细土掺混后进行。 苗出齐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和追肥。 每穴留苗1~2株。每年结合除草,追施人畜粪水或尿素肥1~2次。亦可用扦插或压条繁殖。 采集 夏、秋季采收,扎成小把或切段,晒干。药材产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地。 鉴别 性状 全草长60~100cm,或切成2~3cm长的短段。茎细长,圆柱形,直径2~7mm,表面深棕色或黄棕色,具细纵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髓部发达,白色。叶多卷缩破碎,展开后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暗绿色或灰棕色,质脆。 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瘦果成熟时则露出白色冠毛。气微,味苦。 以叶多、色绿为佳。 显微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平,呈类长方形;栅栏组织为1列狭长细胞,排列整齐,海绵组织为多列细胞;下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上、下表皮均可见腺毛。主脉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周围为薄壁细胞,靠近下表皮有2~4列厚角细胞。 叶表面观:下表皮细胞呈深波状弯曲,具多数气孔;气孔呈长圆形,副卫细胞3~6个不定式;著生多数非腺毛,上表皮细胞比下表皮细胞略大,微波状至波状弯曲;气孔少见;并有非腺毛2~12细胞长约至270μm,直径12~31μm,基部细胞膨大,大多弯曲,少数较平直,顶端细胞渐尖或钝圆,有的膨大成椭圆形、半圆形或类圆形,有的中部或顶部细胞缢缩,壁稍增厚,可见疣状突起。细胞中常含有淡黄色油状物。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164-165)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洒上清水,待软切成3~4mm段片,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含大量的毛茛黄素(Flavoxanthin)、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β-胡萝卜素[1]及氢醌(Hydroquinone)、对羟基苯乙酸、香荚兰酸(Vanillic acid)、水杨酸、焦粘酸(Pyrornucic acid)[2]。此外,还有千里光林碱(Senecionine)和千里光非林碱(Senecipylline)[3]。 参考文献 [1]CA 1976;67∶97659r [2]药学学报1980;15(8)∶503 [3]CA 1977;86∶136368j 【药理】: 所含酚酸(对羟基苯乙酸、氢醌等)有抗菌作用[1,2]。 国外有些种的千里光含一种特殊的生物碱(千里光生物碱),化学上属双稠吡咯酮类。曾经过广泛的研究,对肝、肺有严重毒性,人、畜食之可中毒致死[3]。 参考文献 [1]药学学报1980;15(8)∶503 [2]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4 [3]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5 。【药性】:性味 苦,凉。 ❶ 《本草拾遗》:“苦,平。有小毒。” 功效 清热解毒,明目,杀虫止痒。 主治 风热感冒,目赤肿痛,伤寒,菌痢,大叶性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泄泻痢疾,痈肿疖毒,丹毒,瘅疮,湿疹,烫伤,滴虫性阴道炎,败血症。 ❶ 《本草拾遗》:“主疫气,结黄,疟瘴,蛊毒,煮服之吐下,亦捣敷疮、虫蛇犬等咬伤处。” ” 狗咬以千里膏掺粉霜贴之。治蛇伤。”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外用:煎水熏洗,点眼有眼药水。 使用注意 中寒泄泻者勿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野菊花、牡丹皮,治疮毒痈肿,丹毒,肠痈等热毒证。 ❷ 配土茯苓、叶下珠,治钩端螺旋体病。 方选和验方 ❶ 江西《草药手册》:“治各种急性炎症疾病,菌痢,毒血症,败血症,肠伤寒,绿脓杆菌感染:千里光、蒲公英、二叶葎、积雪草、白茅根、叶下珠、金银花藤叶各15g。水煎服。每6小时1次。” ” 单方应用 ❶ 《经验良方》:“治烂睑风眼:笋箬包千里光草煨熟,捻入眼中。” ” 食疗 ❶ 《江西民间草药》:“千里光30g,鸡肝1个,同炖服。治鸡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