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跳跃发展阶段1984—1990年
1984年以后,浙江省的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共中央[1984]1号、4号文件精神指引下,各级党委、政府把乡镇企业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领导亲自抓,进一步肃清“左”的思想和小农经济的习惯势力的影响,更加自觉地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来指导生产和经营,给乡镇企业松绑、放权,鼓励搞活,各部门也积极支持,使乡镇企业得到更快的发展。
1.规范管理体制。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决定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浙江省各级相应充实了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省乡镇企业局人员定编为120人,行政和事业编制各60人。市(地)县乡镇企业局编制一般在30—60人左右。与此同时,加强充实了乡镇工业办公室的力量,全省先后共选拔招聘工办干部和职工2 300多名。这样,从省、市(地)、县到乡 (镇),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管理网络,使乡镇企业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2. 加大扶持力度。这一时期,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一系列鼓励扶持发展乡镇企业的措施:
❶打破区域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界限,积极开展横向联合;
❷提倡多劳多得,允许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对有突出贡献者实行重奖;
❸在乡镇集体企业全面推行“一包三改”,即实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承包期一般为3—5年,改干部任命制为民主选举或招聘制,改固定工资制为计件工资制;
❹继续实行减免税政策,规定乡镇企业的税后利润至少应有50%留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充实流动资金,企业上交乡(镇)的利润至少要有60%用于扶持和发展乡镇企业;
❺厂长 (经理)为法人代表,享有经济分配权、机构设置权、劳动人事权、干部任免权、招工辞退权、经营决策权和奖惩权。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的最大特色是,允许各地立足于生产力水平,不套用一种模式,集体、联户、个体、私营四个轮子一起转,大中小企业一齐上,不论成分,不限比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到1990年底,全省农村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包括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合作企业、个体私营企业) 已发展到49.41万家,从业人数达到495.49万人,与1984年相比,企业净增了39.68万家,从业人员净增152.41万人,形成了“四轮驱动”,竞相发展的局面。
3. 扩大乡镇企业的外向度。浙江乡镇企业量大面广,行业齐全,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外向度不高,出口产品甚少。进入“七五”时期以后,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战略重点来抓,扩大乡镇企业的外向度,并于1988年3月专门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进一步制订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激励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向外向型转变。实施这一措施以后,出口企业显著增加,出口商品逐年增多。到1990年底,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已拥有出口创汇企业4 029家,比上年增加13.7%; 出口商品交货值达到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46.7%,企业“三来一补”的工缴费收入达1 548万元。还涌现出一批创汇大户,年出口商品交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 344家。
1984—1990年的7年间,浙江乡镇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省乡镇企业累计总产值3 196.35亿元,工业产值2 844.24亿元,企业总收入2 913.71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91.4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98. 12亿元。就整个“七五”时期而言,1986—1990年的5年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共增长1. 85倍,到1990年末达到772. 4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2%。企业创造的年总产值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56. 2%上升到1990年的67.8%; 占全省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28. 7%上升到36.2%;上交税金的比重由20.0%上升到36.2%,从总体上显示出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 “半壁江山”的地位。到1990年末,全省乡镇企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县有19个,亿元乡镇有155个,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 079家。
但是,在乡镇企业上述总体发展水平下,整个“七五”时期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年度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十分明显,可以勾画出截然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即前3年和后2年:1986—1988年,宏观环境和政策条件的相对宽松,以及历史、地理条件和原有工业结构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使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动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3年中,全省乡镇企业以平均每年递增5.32万个的规模发展,到1988年末由1985年的34.53万个增至50.48万个;企业年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33.4%,到1988年达到621. 58亿元,成为同期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这种高速增长的另一面结果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信贷的依赖急剧增长,产品销售的市场竞争加剧,加之企业起点较低、产业产品结构雷同、管理水平不高等多方面的情况,成为1988年以后乡镇企业波动的重要因素。当然,1988年以后的治理整顿和“双紧”(紧缩银根、紧缩信贷)方针的实施,在政策上限制了乡镇企业的扩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988年以后,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增幅大幅度回落,年度总产值增长率由 “七五”前3年平均33.4%下降到9.5%; 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个数由1988年的50.48万个减至49.4万个,从业人员由540.31万人减少到495.49万人。从1988年开始,浙江省各级各部门从大局出发,围绕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乡镇企业进行了调整、整顿、改造、提高,全省陆续关停并转乡镇企业近万家,减少从业人员35余万人,停建缓建各类项目500多个。其中在1990年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注销的企业共2 132家,这当中,因管理不善导致关闭的1 109家,因产业调整关闭的459家,因资金短缺关闭的442家。经过治理整顿,全省乡镇企业扬长避短、重组优势,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势头,表现在:开始从注重产值的增长转向注重技术的提高,在结构调整中以市场为出发点强化了企业的合并、转产和扭亏为盈,加强了不同企业的横向联合,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等,使乡镇企业的组织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原辅材料、能耗有所降低,经济效益开始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