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 股份制合作企业的分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 股份制合作企业的分配

(四) 股份制合作企业的分配

80年代中期,苏州、无锡等地,乡镇企业以筹集资金为主要目的引进了股份制机制。进入90年代后,随着各种生产要素日益活跃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取向,农村集体企业纷纷引进股份经营机制,农户间也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办起了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合作企业是有劳力的联合、资金的联合、技术的联合,也有两者或三者结合在一起的联合,形式多样,因而分配办法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有三种:
❶按劳分配,即企业的总收入先归还股金,再扣除国家税收、生产费用、提取少量积累,余下的在企业成员中进行分配;有的搞计件浮动工资制,有的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盈余部分按贡献大小分成或以劳折股按股分配;
❷劳股结合分配,即在总收入中,扣除税收、生产费、积累和工资后,余下的利润按股金多少分配;有些平均投资的企业,收入扣除税收、生产费、积累后,余下的按劳资比例分配;
❸少数股份合作制企业按股金分配,即总收入作了几项扣除后,余下的完全按股平分,这种办法只限于户与户联合,劳力与股金平均投放。
除了以上几种收益分配方式外,在经济发达地区还从二、三产业的利润中拿出部分资金上交给乡、村合作经济组织或作统筹款,或大量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兴办文教、卫生等事业,这实际上也是合作经济对社区成员的另一种收益分配形式。
这一时期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依据其分配结构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农村改革的头3年(即1983—1985年)。这一阶段农村经济总收入、纯收入,及内部分配各项之间基本呈同步增长态势,分配结构也相对稳定,其中国家税收约占2%,集体提留占3%左右,社员分配在95%左右 (表10-1-3、10-1-4)。

表10-1-3 1983—1995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单位: 万元

年 份一、 总收入二、 总费用三、 分配1.国家
税收
2.集体
提留
3.社员
分配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2 054 847
2 791 150
3 244 445
8 332 165
10 467 651
14 393 020
15 535 956
16 689 638
19 788 854
29 219 930
46 275 364
63 142 192
82 840 529
361 740
556 504
768 356
4 934 360
6 660 185
9 798 340
10 780 879
11 610 990
14 400 193
22 227 166
36 719 304
50 291 619
65 885 321
1 693 107
2 234 646
2 476 089
3 397 805
3 807 466
4 594 680
4 755 077
5 078 648
5 388 661
6 992 764
9 556 060
12 850 573
16 955 208
31 340
38 211
57 851
301 405
364 156
475 688
507 829
602 364
749 177
1 090 758
1 586 347
2 155 476
2 572 915
62 612
69 193
74 206
351 044
377 666
571 452
523 976
616 245
717 215
1 066 360
1 622 475
2 062 388
2 316 868
1 599 155
2 127 242
2 344 032
2 745 356
3 065 644
3 547 540
3 723 272
3 860 039
3 922 269
4 835 646
6 347 238
8 632 709
12 065 425

注: 1986年起各项统计指标中均包括乡村办企业。

表10-1-4 1983—1995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结构

年 份占总收入比重%占纯收入比重%
总收入各项
费用
纯收入国家
税金
集体
提留
社员
分配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7.6
19.9
23.7
59.2
63.6
68.1
69.4
69.6
72.8
76.1
79.3
79.6
79.5
82.4
80.1
76.3
40.8
36.4
31.9
30.6
30.4
27.2
23.9
20.7
20.4
20.5
1.9
1.7
2.3
8.9
9.6
10.4
10.7
11.9
13.9
15.6
16.6
16.8
15.1
3.7
3.1
3.0
10.3
9.9
12.4
11.0
12.1
13.3
15.3
17.0
16.0
13.7
94.4
95.2
94.7
80.8
80.5
77.2
78.3
76.0
72.8
69.1
66.4
67.2
71.2

第二个阶段为1986—1995年。这一阶段分配实绩呈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在非农产业带动下不断增加。但农村内部投入产出比不断下滑,分配向国家和集体倾斜。1995年全省农村经济总收入8 284.05亿元,比1986年增加8.9倍,可分配纯收入1 695.52亿元,仅比1986年增长4倍,主要在于非农产业中物耗的比重过高,同期每元物质投入的总产出由1986年的1.68元,下降到1995年的1.26元,下降了0.42元。农村经济内部分配: “七五”时期,国家税收和集体提留分别占可分配纯收入的10.4%和11.3%,到 “八五”时期则分别上升了5.4个和3.8个百分点。
1986年,农村内部分配结构中,国家税收和集体提留分别占8. 9%和10.3%,到1995年则上升到15. 1%和13. 7%,分别上升了6.2个和3.4个百分点,社员分配所占比重则由1986年的80.8%下降为1995年的71.2%,分配实绩体现向国家和集体倾斜,但同期农民人均分配水平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310.60元,比1986年的539. 90元,增长3. 3倍,年均递增达17.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 (三) 乡村集体企业的分配   第二节 农户经济收支 ☛
000304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