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南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江南曲 江南曲乐府歌曲名。《相和曲》之一。古辞写江南采莲时景色,梁启超以为当是《相和歌》中之最古者。梁武帝《江南弄》中《采莲曲》、《采菱曲》皆出于此。参见诗名篇“江南”条。 ☚ 箜篌引 薤露 ☛ 江南曲 江南曲王统照著。1940年4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文学丛刊第6集。收《五月夜的星星》、《江南天阔》等诗14首。 ☚ 边塞集 伊兰布伦 ☛ 江南曲 江南曲即《踏莎行》。宋贺铸词有“不辞寸断九回肠,殷勤更唱江南曲”句,因易此名。见彊村丛书本《贺方回词》。此调《词律》、《词谱》均未载。 ☚ 江城子 江南好 ☛ 江南曲[唐]罗隐 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鸳鸯㶉唤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西陵路边月悄悄,油壁年轻苏小小。 《江南曲》系乐府旧题,属《相和曲》。本诗一作《江南行》。 当我们把罗隐的《江南曲》和前他许多诗人的同题之作放到一起来吟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位生于江南(浙江富阳县)、长于江南的不遇才子在写到故乡时反倒没有了其他诗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白居易《忆江南》)怡人的绮丽,而是平添了“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的凄迷的感伤。如果作个比喻,它不再是优美的江南赞叹曲,而是深沉的故乡咏叹调。不以旋律的欢快动人,而以基调的哀婉感人。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重在写景。江朦胧、山朦胧、夜月照当空,这样的景象理应是充满画意诗情、让人心驰神往的景象,但在诗人的移情作用下却变得那样压抑和凄迷、成了“多愁又有情”的感伤世界:小山漠然,江烟凝重,江水哀愁,江月孤寂。 “水国”句既是哀景赖以产生的主观原因,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为全诗奠定了“多愁”的基调。 后六句为第二部分,重在叙事。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五、六句为第一层,上句写景,下句叙事。杨柳依依,细丝飘拂,雄鸡破晓,碧空如洗,何等静谧柔美的景观。然而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就如同当年吴王的春梦一样。吴王夫差当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俯首称臣,八宫为他养马三年,又进奉倾国美女西施侍奉左右,是何等的雄姿英发,志高气盛,莫可匹敌。但待越国羽毛渐丰,东山再起,他很快就由至高无上的君王变成了断头台上的冤鬼,前后相比,不啻天壤,真个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因此,景色越美,感伤越深,就如同吴王气势越盛,败得越惨一样。 最后四句为第二层,上两句写景,下两句叙事。春风融融,绿水平铺,鸳鸯鸟紧紧地偎倚在一起,呼之不起,驱之不散,兀的不羡煞人也么哥。不过,这景观仅仅是作者所叙之事的反衬物,目的在于借丽景抒哀情。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容貌出众,技艺超人,可惜红颜薄命,芳年夭折,给后人留下了多少遗憾。古乐府《苏小小歌》云:“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她渴望真挚的爱情,渴望与同心人白头偕老。但她的追求落了空,理想的约会之所空寂无人,笼罩在静静的月光下,为赴约而准备的油壁车也只能孤伶伶地弃在一旁。相比之下,她倒不如那水中的鸳鸯鸟了。鸳鸯的成双结对更加反衬出苏小小的形只影单,一股“人而不如鸟乎”的苍凉悲痛之感浸上了我们的心头。 作者仅仅是在为吴王、苏小小们而感伤吗?否。他感伤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大唐帝国的衰颓命运。罗隐生活在晚唐末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大唐帝国非但没了“赫日正当中”的宏伟气势,就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的衰微局面也难以为继。亡国之音,焉能不衰?罗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十次赴考皆不第,只是浪迹天涯,寄人篱下。不是他学疏才浅,而是因为当时的科场已完全为权豪把持,士子及第,或恃门第高贵,或以朋党相干,或赖显宦提携,或靠亲朋援引,甚至趋谒权门,贿赂请托,卖身投靠,无所不用其极,一般寒士根本无缘金榜题名,他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正因为他戴着这双重的有色眼镜,所以映入他眼帘的景象是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水也多愁;浮现于他脑际的人物就是为勾践所灭的吴王、红颜薄命的苏小小。 以情体景、移情入景是本诗的主要特点,上部分的写景,下部分的叙事无不以抒发浓郁的感伤之情为指归。这样,此诗就有了双重结构:表层结构——写景叙事,深层结构——抒己哀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形成了凄迷感伤的哀婉风格。 江南曲 题解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赏读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诗人以采苹汀洲起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为全诗作了铺垫。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笔锋一转,引出归来之客,并说在江南曾逢远游的故人。这句也是从侧面着笔,暗示采苹女对远游之人的怀念。 “故人何不返?”以下四句,借疑问引出思妇满怀幽怨的责备。为什么不返回家中呢,青春年华已消逝殆尽,春天要过去了。为什么不说是你眷恋于新欢,却推托什么路程遥远。似怨似怒的感情,全部倾泄而出。 这首诗采用比兴手法,风格清丽,感情表白深刻细致。以巧妙的构思,新颖的形式,含蓄曲折地表达到了思妇的幽怨。 江南曲
《江南曲》,《古今乐录》中《江南弄》七曲之一。《乐府诗集》编入《清商曲辞》。于鹄这首拟乐府诗,在形式上是七绝。它写得真挚含蓄,形象鲜明具体。是一首极富生活情趣和江南地方特色的爱情诗。 “偶向江边采白蘋”,写女主人公的劳动生活。用一“偶”字,强调的是“有一次”。后边“赛江神”及掷钱占卜截取的都是生活中特定时空下的情景。首句不仅暗示了她的勤劳质朴,而且使我们感觉到,她的思念是无时无刻的。在繁忙的劳作中尚且不能忘怀,如果在秋月皎洁,春夜无眠中,她的思念之情该会是怎样的呢?诗中景物,“江边”、“白蘋”都是江南水乡所常见的。 “还随女伴赛江神”,紧承上一句而言。女主人公正在采摘着白蘋,一听说迎江神赛会开始,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跟着她的女伴们去了。“还”是刻画心理的字眼。一个 “还”字,表面上写她对迎神赛会的关注,实际上是写她对情人的眷念。因为她参加赛会的目的是祷告,祈求神明的保佑,保佑她的情人早日平安归来。这种怀人之思,远远超过了对赛会的新奇感。 “众中不敢分明语”,直接描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示情到深处的孤独情怀。她赶到迎神赛会,看到人多,自己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那种煎熬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内心隐秘,反而不敢当众明白地讲出来了。 “暗掷金钱卜远人”,以动作和细节描写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既然不敢当着那么多的外人把自己的思念之情用祷告的形式说出,只好偷偷地为情人占卜。如果占卜的结果吉利,也略可抚慰自己的焦虑和担心啊! 这句结得极其含蓄委婉,使全诗蓄积着无穷无尽的感情力量。这是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压轴之句,充分显示了全诗构思之妙。前边的所有描写、叙述,都只是为这句作铺垫,最后一句是前边三句的回应和升华。有了这一句,前边的江边采蘋和赶赴迎神赛会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就成了触景怀人的重要环节。而“众中不敢分明语”的具体内容,也在此找到了答案,“不敢”和 “暗掷”就有了相互的照应。一个深情而又活泼的少妇形象,也跃然纸上。 这首诗写得短小隽永,余味无穷。它写出了中国妇女丰富强烈而又含蓄的思想感情,这与勃朗宁夫人的诗句 “我想你! 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的直接抒发相比,东西方妇女对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便立时可判。唯其含蓄,才给人以无穷无尽的遐想。我们通过诗行中准确精炼的细节和动作描写,依然可以体会到女主人公细腻美好的情思,可以感觉到她的羞怯、抑郁和痛苦。它对我们心灵的震动是缓慢的,然而是悠长的。 这首诗写得很有生活情趣。不仅写了江南水乡的景物,写了江南好的劳动生活,而且描写了民间习俗。受楚文化影响的南方巫风较盛,诗中既写了迎神赛会,又写了占卜。对爱情的刻画描写与民间习俗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很具地方特色,也使全诗在构思、描写上别具一格。 江南曲[元]萨都剌 吴姬当垆新酒香,翠绡短裤红罗裳。上盆十千买一斗,三杯五杯来劝郎。落花不解留春住,似欲随波渡江去。酒醒一夜怨啼鹃,明白兰舟泊何处? 《江南曲》,乐府篇名,属“清商曲辞。”萨都剌的这首《江南曲》描写之欢愉之短暂、痛苦之绵长的人生经历。 “吴姬”,吴地女子。即以语言娇媚、长相秀美出名的江苏姑娘。“当垆”,古时酒店里垒土为垆,安放酒瓮,卖酒的人坐在垆边,即“当垆”。“翠绡短裤红罗裳” ,写这位卖酒的女子下身穿翠绿色的半长绸裤,上身着红色丝织衣裳。这是诗中男主人公眼中所见。由下往上看衣着,可见他还略带腼腆,很可能是位文质彬彬的失意文人或赶路官人,且与这位女子是初次见面。用衣服的颜色、质地来代替女子相貌的描写,笔法可谓高妙、含蓄。红绿相间的打扮,暗指这女子地位较低,但年轻、俏丽,给男主人公带来一丝暖意。三、四两句,写两人间的短暂交往。男子花钱,女子劝酒, “三杯五杯”的三、五,皆为虚数,指喝得很多。正是在这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气氛中,两人或失意或寂寞的情绪得以渲泄,彼此产生了一定的情谊、默契与理解。但诗人并未实写这些,只写了劝酒一个细节,留下的余味让读者自己去补充、回想。 从“落花不解留春住”到“似欲随波渡江去”,写这位女子的悠悠思情。人走了,她却不能走,落花不懂得把人留住,却似乎也要随着水流飘过江去。女子黎明酒醒,发现了人走楼空,不由得迁怒于杜鹃,埋怨她未能及时唱出“行不得也,哥哥”的挽留歌曲。想到明天,他的小船还不知停在何处呢,女子更加怅惘。 乐府诗中的“清商曲辞”,多是男女欢情的世俗小调,风格委婉、细致,颇得南方天籁。萨都剌的这首《江南曲》,继承了这些特点。柔美中似含人生之慨叹。无怪乎有人赞誉他的宫词, “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杨维桢《竹枝词序》) 乐府诗最早是配乐唱和的。到了元代,虽不再配乐,但这首《江南曲》在用韵上也是极为讲究的。这首诗在内容上分为两层:1——4句写欢情,5——8句写离绪。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来看,前四句选用ang韵,准确地表达了当时的高亢、兴奋、欢乐的情绪;后四句因情绪低落、沉闷、无聊,诗人便选用了几韵,也很怡切。 江南曲[南朝·梁]柳恽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江南曲》是汉代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汉代古辞是这样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柳恽这首《江南曲》既深受汉乐府古辞的影响,而其格调、意境、语言,又酷似清新流美的南朝民歌。 开头两句,以赋笔描写江南傍晚采蘋的风光,意象浑融而圆美。江南水乡,蘋花初发,青年男女们驾着小舟在水面上荡漾。他们一面采着蘋花,一面嬉戏耍闹,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美好。落日的斜晖将这阵阵的欢声笑语笼罩起来,溶化进一片和谐的鲜红之中,给画面平添了无穷诗意。一反汉乐府直朴的风格,而深得南朝乐府民歌之神。 在此优美如画的背景上,诗人描写了一个细小的生活插曲。久居洞庭的游子,迢迢归乡,路至潇湘,忽逢故人,因相与问答。游子问故人:春华已晚,何不早作归乡之计?而故人婉转为谢,辞以路途遥远,而殊不言新欢之乐。 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小插曲,并无更多故事性可言,可诗人以流畅自然的口语娓娓道来,竟有无限情味。这使我们想到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两首诗在所描写的情事上,在意境格调上都十分相似。平平常常一段情事,一经诗人参与,立刻点铁成金,充满了浓郁的诗情。诗人们这种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这种发掘生活底蕴的能力,真使我们诧叹不已。 这首诗以“洞庭归客”与“潇湘故人”的心理状态作对比。 “洞庭归客”念客游已久,春华将晚,因而归心似箭。他大概想到了家中娇妻的无限相思,想到了那因相思而无限焦渴的心灵,因而他急匆匆地往回赶,要以自己的温柔融化枯槁的心。一片真挚,专注的品质,依稀可见;而“潇湘故人”,则恰恰相反,他也许已经习惯了这种湖海飘零的生涯,他那得新忘旧,逢场做戏的无所谓态度表明,在长期的客游生活中,他的心灵已经变得麻木了,倦怠了,他对生活、对人生已经失掉了真挚的爱心,一切都无可无不可了。这样一个麻木倦怠的风流浪子,使我们想到了韦庄的《菩萨蛮》:“鑪边人似目,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沉迷他乡,留连于蛾眉皓齿之间乐而忘返,这正是一些看破红尘、厌世超世的风流浪子们的做派。同样的生活经历,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或仍执着于现实、人生,对生活充满真挚之爱,或冷漠麻木,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念和热情,而逢场做戏。两相对比,又足可以发人深思。 江南曲
李益的诗以反映边塞生活的最为著名。但他的闺情诗也不乏名篇之作。《江南曲》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首。它平实、质朴,没有丝毫的渲染和烘托,但却以奇特的想像、巧妙的构思,赢得了历代读者的赞誉。 《江南曲》本是一个乐府民歌旧题,属《江南弄》七曲之一。诗人选用这一题目,以质朴的民歌体裁,反映了一位少妇对其丈夫的无限思念。读来饶有兴味,颇有意趣。 这是一首闺怨诗。在唐代,反映商人妇对其丈夫思念之情的怨情诗不在少数。这是因为,唐王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随着商业的不断发达,从事经商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商人长年客居在外,这样,作为商人的妻子,不免要空守闺房,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自然,反映这类社会问题的怨情诗,也就大量出现了。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心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二句,平实、质朴,没有任何刻意雕琢,但却在平实中深刻地道出了一位妇人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瞿塘,地名。古有瞿塘关,以位于瞿塘峡而得名。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其间峡谷地段,山势险峻,江流湍急,素有天堑之称。贾(gu古),古指设肆售货之商人。朝朝,日复一日之意。这两句,诗人不是以华丽的词藻感染读者,而是以平实的真情打动读者。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本来,按照怨情诗的传统写法,总是应该选择一些代表怨情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或抱怨夫婿的无信;或诉说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苦闷,等等,但诗人恰恰没有这样做,而是撇开习见的思念的一般写法,独辟蹊径,以奔腾不息的江河为背景,让思妇展开丰富的想像,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更深刻地表达了少妇的怨情。从诗的构思分析,思妇的奇特想像,近乎荒唐,但仔细玩味,这种荒唐的大胆想像却在情理之中。对于一个独守闺房的少妇来说,由盼夫婿之情,而生怨恨之心,最后产生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的痴想,是很自然的。这种由盼到怨,由怨而悔的心理活动,也是符合少妇的人物身分和心理状态的。其实,“嫁与弄潮儿”并不是思妇的本意,只是她在极度思念中的一种怨情罢了。这是思妇爱的曲折反映,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坦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将思妇的怨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的头两句,诗人以朴素自然见长。由嫁得瞿塘一商人作妻子,而朝朝日日不能相见之思,一般地表达了少妇对其丈夫的思念及怨情。语言平白、朴实,并无刻意雕琢,但却在平实中见真情,读来也很感人,这是诗人善于从民歌中吸取营养的结果。但后两句,诗人却以空际运转之笔,让思妇展开丰富的想像,以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表现手法,把思妇的怨情表达得恰如其分。思妇潮水有信而人无信,嫁与商人,不如嫁与弄潮儿的痴想、痴语,与思念夫婿的真情、痴情的和谐统一,在同类作品中还是不多见的。 《江南曲》江南曲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相和歌辞》引《乐府解题》:“《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所录古辞一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习俗,采莲为戏,叠语歌咏,自然真率,表现出十足的民歌风味。 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解县西北)人。以诗文、琴、棋出仕齐、梁两朝,两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太守。这首《江南曲》,可能为柳恽在吴兴时所作,诗的题旨已由“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而变为怀念远人,由欢乐的民歌变为思妇的哀歌。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一幅日丽风和的江南水乡画面。春水满溪,汀边洲畔,遍长茎柔叶小的蘋草,水面上浮开着星星点点的白蘋花,溢散出薰人欲醉的香气。水边女子采折水上盛开的白蘋花,是玩赏?但更多还是怜惜。幽僻的水中汀洲,人迹罕至,白蘋花虽然开得茂盛,可难得有人观览。暮春季节,江南处处是动人的春光,白蘋以自己的生命之花点缀了汀洲,增添了春色,白蘋无负于江南之春,然而,又有谁来赏识、赞美白蘋的美好?女子的采折白蘋充满了无限的怜惜之情,其实在惜花之中,又何尝不是自怜自惜呢!两句表面上看是写景,但景中蕴藏深情。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从洞庭湖边归来的客人谈起,在遥远的潇湘水畔遇到了女子的“故人”。洞庭湖在湖南北部已很遥远,在湖南南部零陵合流的潇、湘更为遥远。照一般常理,情谊不同一般的故人行踪,当应晓知,而偏偏一无所知。从别人言谈中方知影迹,表明音信久疏,感情淡薄。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故人为何还不归来,是焦急的询问;春花又该过时、行将凋谢,则是委婉的叹息。说春花,实是自比,年华如水,青春易逝,同时暗接“采白蘋”之意,补充申说良辰难再、及时珍惜之情。 女子痴情,负心人早有新欢,乐而忘返,自己却一次次相信他“行路远”的谎言,洞庭归客的叙说,使她认清了负心人的欺骗行径: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怨愤满怀。全诗以极其简练的手法,勾画出一幅痴心女子负心人的图景,女子的苦苦相思,痴痴等待,却换来一堆谎言,十分怨苦,虽然终于清醒过来,但“春花复应晚”!青春年华如逝水难回! 因为柳恽的这首诗,湖洲有了白蘋洲,白居易作了《白蘋洲五亭记》,中唐诗人赵微明写了“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思归》)的诗句,温庭筠的《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红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都明显地受到柳恽这首《江南曲》的影响。 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贾①,朝朝误妾期②。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③。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江南曲》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诗中写商人妇独守空闺的幽怨。用独白的口吻,前二句写“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后二句则突发奇想,曲折地表达了商人妇的怨慕之情。钟惺《唐诗归》卷二七云:“荒唐之想,颇中肯綮。” 【注释】 ①瞿塘贾(gu):经瞿塘到四川经商的人。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巫山、奉节两县之间。贾:商人。②误妾期:耽误我的期望。妾:妇女对自己的谦称。③二句意谓早知潮水涨落有定时守信用,弄潮的人也就不会误期,不如嫁个弄潮儿也比老是误期的商人好得多。 江南曲[唐] 李 益 嫁得瞿塘贾②,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③,嫁与弄潮儿。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益《李君虞诗集》。江南曲,是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②瞿塘,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在四川奉节县东,十分险要。贾(gu古),商人。③信,守信。潮水涨落有时,似乎有信。 〔分析〕 这首五言绝句抒发了商人之妻长年与丈夫分离的怨恨之情。大唐帝国疆域辽阔,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经商在外,四方跋涉,长年不归,妻子在家独守空房,这是很常见的社会现象,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咏:“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闺怨本是诗歌中常有的一个主题,如何翻新出奇,特别是要在这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中写出新意,确实是对诗人的一个挑战,而李益此诗之令人叹赏,说明它确乎不同凡响。 全诗是借商人妇之口道出的一段心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开头两句平平道来,朴实无华,只是交代了一个事实:我嫁给了瞿塘(指夔州一带)的一个商人,我天天翘首盼望,他怎不能如期归来。这种大白话式的陈述没有任何描画与渲染,试与晚唐温庭筠的《望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相比较,就可看出笔调的平实与晕染之异。诗人在此通过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女主人公心中的怨恨与企盼,“朝朝”形容她的朝思暮想,而“误”字则道尽了她期望的落空,因而语虽平而情却真。不过一首诗如果就此平平到底,也会削弱其感染力的。诗人在此安排的“平”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奇”,产生奇正相生的效果。 诗的后半突然翻出两句奇语:“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女主人公触景兴怀,由眼前的江水想到了涨落有序的江潮,潮汐之有信义比起丈夫的无情无义不知胜过多少倍,于是又由江潮想到了出没波涛中的弄潮儿,在她心目中弄潮儿也如江潮一样会守信的,故而发出了不如“嫁与弄潮儿”的感叹。“早知”两字转跌出她的怨悔之情,大有“早知如今,悔不当初”之慨,而她所设想的“当初”却是出人意料的“嫁与弄潮儿”,其理由则是“潮有信”。显然这是一种匪夷所思的奇思怪想。这看似无理的荒唐之想却深一层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怨愁苦闷和彷徨无奈。 这正是本诗以无理语言表达至性真情的写作特点。 五言绝句脱胎于乐府民歌,因而它与乐府的渊源关系尤深。前人尝云:“五言绝句,起自古乐府……要之词简而味长”(宋荦《漫堂说诗》);“诗至五绝,纯乎天籁,寥寥二十字中,学问才力俱无所施,而诗之真性情、真面目出矣”(杨寿枏《云迈诗话》)。以这些论述来衡量此诗,真是若合符契。《江南曲》本身就是乐府旧题,为乐府清商曲《江南弄》七曲之一。在风格上本诗也模拟民歌,以口语化的自白构成全诗,自然真朴,纯乎天籁,语气明快,无扭捏之态。后半借潮信作翻波,更能平中见奇,明快中具曲折之态。 〔评说〕 贺裳《载酒园诗话》:“诗又有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 乔亿《大历诗略》:“俚语不见身分,方是贾人妇口角,亦《子夜》、《读曲》之遗。”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潮来有信而郎去不归,喻巧而怨深。古乐府之借物见意者甚多,皆喻曲而有致,此诗其嗣响也。” 江南曲[宋]沈括 新秋拂水无行迹,夜夜随潮过江北。西风卷雨上半天,渡口微凉含晚碧。城头鼓响日脚垂,天际笼烟锁山色。高楼索莫临长陌,黄竹一声无比客。时平田苦少人耕,唯有芦花满江白。 《江南曲》是沈括早年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他以在江南渡口所见的初秋景色的变化,巧妙地抒发了急于报效国家的情怀。 首句是“新秋”,即初秋。“拂水”,即击水。这里是指船工们在江里行船。 “夜夜随潮过江北”,是一句很重要的诗。表面上是说,每天夜里都有船趁着涨潮而渡到江北,实际上是诗人抒发自己的向往。渡江到京城为官,报效国家,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心愿。 “西风”句是说,眼看天要下雨,忽然一阵西风,把雨卷到了“上半天”。用“卷”字既形象又有力。 “渡口微凉含晚碧”,是紧承上句,从感觉上说,西风过后身上凉爽;从视觉上说,渡口附近呈现出夕阳西下的碧绿色。此句是用胡道静集辑的《沈括诗词集存》中的说法(1985年11月上海书店出版)。另有版本作“渡口微吟含晓碧”。虽只有两个字不同,效果却相差甚远,二者比较,以胡本为优。 “城头”二句是说,当听到城头上报时的鼓声时,遥望西天,透过云隙的道道阳光直垂大地;一会天边又出现云烟,很快就把山笼罩起来,好象把山的本色锁住一样。 “高楼”句是写天色已晚,临着大路的高楼由于过往客人越来越少,也显得寂静了。 “黄竹”,是指船篙。这里是代招呼旅客上船的人。 “一声”呼喊,北渡的客人都上船走了。末二句是说,在最后一只船走了之后,天已昏暗下来,看看渡口附近的时局太平的田野里,还有很少辛辛苦苦的农民在耕田。在天黑后,远处的东西已看不见,所能看到的只有江边浅水中生长的白色芦花。满眼若明若暗的白色芦花和“夜夜随潮过江北”首尾呼应,相映成趣,随着天黑,又该在夜里做渡江北上京城为官的梦了。但诗人的梦后来变成了现实。 此诗清新,每句诗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首二句是倒叙的手法,其余八句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由远到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明有暗,诗中所展示的一幅幅不同彩色的画面,象征着一个有志青年的前程是五光十色的。 江南曲
这是一首富有情趣的闺怨诗。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全诗在轻淡而有兴味的对白中,透露出青年女子对远行人迟迟不归的思怨,曲意柔肠,耐人咀嚼,颇似一出轻巧的诗剧小品。 此诗属相和曲。相和曲又名相和歌,因与丝竹相和而歌得名。梠和歌原为民间歌谣,汉代乐府取之入乐,后人多有仿作,此诗即是。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诗开场交待人物出场地点、活动和时间,洋溢着江南融融之春意。“汀洲”,指水边平地。“蘋”,又称“四叶菜”,生于浅水,多见于南方池塘、沟渠。蘋草可入药,清热解毒,也可作猪饲料。春色中,女子在水边采摘,是独自,还是结伴? 任由想象。“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写此女子见到来自洞庭湖边的归客,归客说起曾在潇湘遇到她的故人。“潇湘”,潇水与湘水的合称,二水在湖南境内,至零陵二流合一。洞庭湖与湘水相通,故有潇湘遇故人之词。“故人”,女子的情人。归客何以说起他在潇湘时遇见她的故人呢? 其潜台词颇丰富;是女子向归客打问,还是归客主动告诉她? 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余地。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乃女子的问话,意即;他为何不还乡? 眼见春花又谢,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暗含女子的迟暮之怨。“春花复应晚”句,与开篇呼应,诗意延绵。此时,女子在回忆春花繁开,追念往日的恋情吧。“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是写归客所答。归客告诉女子,她的故人只说路途遥远,回家不易,却没说又有新相知,正与他同欢呢。“不道”,指谁? 显然是归客没有道出实情,为的是怕女子听了伤悲。诗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了不尽的猜想空白。只道“行路远”,敏感的怀春之女,一听便知是假托之词,也许有了新欢,也许早已忘怀,也许……此诗淡淡的结尾,却缓缓流出女子深深叹息和无奈之忧烦。江南和煦的春光里,采蘋少女看似平静,实际上,她内心的苦楚与美好的景色正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之妙,在于语平淡而意深远。 纵观全篇,感情发展由宁静的表面,到思怨女子的内心深处,由外及里,由浅及深;色调由明媚春光到少女芳心蒙尘的幽黯,富有兴味的对话描写,给人们留下的,是一股淡淡的苦涩,如饮茶一般,初未识味,良久方知其中的苦苦甜甜。由于相和歌源于民间,此诗又颇具《诗经》风采。诗之境界,清和之中掺着缕缕凄怨之幽思,这便是此诗之魅力所在。 江南曲
这是一首描写热恋中少女心态的爱情诗,但它在同类题材中却有着别样的风采。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乍看开头这两句,起得很平。不过交代了这位少女所参与的两样活动。一是“江边采蘋”,那时的女孩子大多必须从事这样的日常劳作;一是“赛江神”,这是当时用仪仗、鼓乐、杂耍迎神出会的一种民间风俗。由于场面热闹,喜气洋洋,也是女孩子们结伴而游、尽情嘻戏的难得机会。应该说对于一般女孩子,这是两件很平常的事。但当我们仔细品味,特别是认真咀嚼“偶向”、“还随”这两个字眼的时候,就会渐渐感到这位少女有点反常。她似乎是懒洋洋地偶而去采采白蘋,很是无情无绪;而“赛江神”也只是随大流而已,拗不过女伴的纠缠,去就去罢,实在提不起一点兴致! 这样一种异乎常态的情形不禁令人生疑:莫非这女孩子有着什么心事? “众中不敢分明语”,果然不错,少女的心事还挺重呢! 尤其糟糕的是,这心中的隐秘还是无可告语、难对人言的。难怪她整日价恍恍惚惚、干什么都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那么她究竟是所为那般受着这样难熬的情感折磨呢?“暗掷金钱卜远人”,原来是一位暂时不在身边的心上人在让她牵肠挂肚。诗人直到这时才向我们透出谜底,而且诗是那样的委婉、含蓄:少女的心事既然不能明说,以免遭到女伴的取笑,那么也就混在女伴中装模作样地一起玩耍吧。然而乘人不备,她却在悄悄地用抛弃金钱来占 卜心上人何时归来。一个“暗掷”便把少女那种欲说还休却又恋情难抑的复杂心态生动地描画出来。读到这里,人们不由得要为少女那种躲躲闪闪的天真之态而哑然失笑了。 这首诗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写堕入情网的少女,并不直接着重于她为何苦思苦恋,为何缠绵悱恻。句句写的都是人物的外部行为,而通过高度凝练的词汇,如“偶向”、“还随”、“暗掷”等,却又处处十分传神地把人物的神态、情绪以及深层心理极为细腻地表现出来。因而使得这首诗耐读、耐品,大有余味。 江南曲[唐]张籍 江南人家多桔树,吴姬舟上织白纻。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度桥来浦里。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长干午日沽青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娼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 《江南曲》系乐府旧题,属《清商曲·江南弄》七曲之一,一作《江南行》。 《江南曲》多以闺怨为题材,如李益、于鹄、张潮等人的同题之作。本诗则熟题新做,洞天另开,用生动流畅的诗笔描绘劳动人民的水上生活和江南地区的水国风光,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水乡风俗画,堪称是张籍和江南风物诗的代表作之一。时人姚合赠他的诗说:“绝妙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所指即此。 本诗采取了复线并行的结构方式,将风物描绘与水乡生活杂揉在一起,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江南风光可以入画者甚多,但最能代表地域性特征、迥异于北方风光的,莫过于如下几端:多水,多桔,多竹,多柔媚缠绵的情歌。诗人即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开始他的风俗画创作。先写桔:“江南人家多桔树。”桔是江南特有的产物,《晏子春秋》云:“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屈原《桔颂》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同时,桔树凌寒傲霜,品性高洁,每每用以象征美好的人性。借桔发端,不但写出了江南的奇异风光,而且隐喻了江南人民的美好情怀。再写竹:“青莎覆城竹为屋”,到处是竹的世界。松、竹、梅共称岁寒三友,三友之中唯竹为江南独有。它生机勃勃,四季常青,用途广泛,与江南人民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欲得江南魂,岂可没有竹?再写水:“吴姬舟上织白纻”、“连木为牌入江住”、“无井家家饮潮水”、“娼楼两岸悬水栅”,那水简直无所不在,与滴水贵如油的北方大异其趣。水让人悦目爽神,让人聪明灵秀,往往是文明的发祥地,优美的诞生床,南方的秀丽景色、智士佳人皆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欲知江南情, 岂可不知水?再写歌:“夜唱竹枝留北客”,秀水青山孕育了优美的情歌,《竹枝歌》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种歌声调宛转,情韵悠悠,一唱三叹,撩人心扉,与“骏马秋风塞北”的“西北风”大相径庭。“北客”闻之,焉有不怦然心动、欣往从之之理? 柔媚的水,坚贞的桔,挺拔的竹,缠绵的歌,好一幅秀丽的江南风光图,让人不期然想起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与江南的地域风光相联系,江南人民的生活也往往带有“水”的特征:美丽的少妇在船上将白纻织成布,住在用木或竹扎起的水筏上,不饮井水而饮江中的潮水,就连那醒目的酒旗也临江而插,妖娆的娼妓也临江而居……当然,他们的集市是在村庄里进行的,可赶集者多乘船来去:“落帆度桥来浦里”,集市上交易的产品恐怕也多源于水中。 这样的风光,这样的生活,虽然也有“土地卑湿饶虫蛇”的弊病,但那是白璧微瑕,整体上还是愉悦的、幸福的、让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的,故而诗人兴之所致,忍不住一改纯客观叙述的惯常风格,动情地由衷赞叹:“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 江南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诗中以虚拟的语气,代一位秦淮女子抒写相思之情,清新自然,短小隽永,颇有南朝乐府民歌风味。 前面两句描绘这位女子的住处: 一座小楼依临着秦淮河,绿杨掩映,旖旎多姿。环境的秀美令人想象人物的秀美,“旖旎”二字更是富有暗示性。后面两句抒情,却不明说,只写她朝暮所见之景: 每天早上但见秦淮河潮水上涨,每天傍晚又眼看着潮水流去。这就在言外含蕴着许多情事,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 这位女子终日凝注河水,所思者何: 情人耶?丈夫耶? “水流无限似侬情” (刘禹锡《竹枝词》) ,她大概也痴望潮水能够带去自己的一片深情; “朝朝” “暮暮”,相叠相加,说明时日淹久,非一朝一暮之情事; 潮涨潮落有信,人却一去不返,她是否也有“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李益《江南曲》)的感叹?……总之,这本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诗,却又通篇写景,不放一字及情,而正因为“不着一字”,更见出言外象外有无限风流。亲爱的读者,您或许还能从中体味出更多的诗情吧? 江南曲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益 ←上一篇:喜见外弟又言别 下一篇:夜上受降城闻笛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闺怨诗。此诗用白描的手法模拟商人妇的口吻叙写心声,表达了 她独守空闺、寂寞孤单生活的怨恨之情。前二句言,自己嫁错了人,免不了常常独守空 房,耽误了多少美好的时光。此二句写得平淡、朴实,叙述自己空闺独守之孤单、寂寞, 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叹啊! 这里虽用语平实,却为下二句的奇想、奇语做了真切、合理 的铺垫。后二句言,早知翻卷滚动的江潮如此讲究信义,还不如嫁给一个能按时回家 的弄潮男儿。这怨悔之语,可见闺中少妇是多么苦闷啊! 此二句如平地翻起波澜,以 旋转之笔,传神而曲折地表达了商妇内心的怨情。其实,“潮有信”,弄潮儿却不一定有 信。此“早知”“嫁与”二句,是痴语、苦语、怨愤语,也是天真语、荒唐语、无奈语。是“无 理而妙”(贺裳《皱水轩词筌》),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钟惺《唐诗归》),是“急切 情至语”“是怨怅之极词也”。(黄叔燦《唐诗笺注》)是言少妇之怨,看起来无理而荒唐, 实乃真切、情至之语。其写商妇由盼而怨、由怨而悔的心理活动,是极为真实的,是合 乎闺中少妇心理状态的。此诗具有民歌风味,是不容忽视的。
江南曲 江南曲诗集。王统照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4月初版,1948年7月再版。被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6集。共收作者诗14首:《热风曲》、《谁能从你的心底把“暮愁”浇消》、《五月夜的星星》、《初夏的朝雾》、《展一片绿野铺入青徐》、《夜风掠过》、《飞龙与火网》、《江南天阔》、《你的灵魂鸟》、《正是江南好风景》、《我们有太多的孩子气》、《又一度听见秋虫》、《吊今战场》、《莲花峰顶放歌》。这些诗中的12首短诗写于1937至1938年,2首长诗写于1936年。这些诗写了在苦难时代人们的不幸、忧愤、抗争。作者《自序》说:“生活于这样苦难的时代;也就是使每个人受到严重考验的时代里,无论在什么地方,所见、闻、思、感的是何等对象,谁能漠然无动于衷?” ☚ 江洪 安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