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淡水养殖业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四)淡水养殖业 (四)淡水养殖业福建淡水养殖业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筑建城墙,开挖城河,即已利用养鱼。五代时期开始在莲田中养鱼。宋代出现了“垦区为塘养鱼”。明代对养鱼实行保护政策,到了清代池塘养鱼已很普遍。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福建淡水养鱼业没有新的发展,1949年全省淡水渔业产量仅1 000吨。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淡水养殖业得到迅速恢复与较快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淡水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广度上由传统的池塘养殖扩大到水库、湖泊、稻田等水域养殖;在深度上,由单一的水域向立体化开发,水域利用率大大提高。1995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达到7.5万公顷,比1978年扩大4.5万公顷。同时,随着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突破,养殖品种从传统的“四大家鱼”向优高品种转化。目前,全省形成规模养殖生产的品种,除“四大家鱼”外,还有鳗鲡、甲鱼、毛蟹、牛蛙、罗非鱼、罗氏沼虾等20多个品种。养殖产量持续增长。1995年全省淡水养殖产量29.5万吨,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25.6倍;占水产养殖业产量的32.2%,比1978年占水产养殖业产量的12%,高出20个百分点。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业也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淡水珍品养殖成为全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1995年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6亿美元,其中80%以上来源于淡水养殖品种(表4-5-1)。
1.生产方式。福建淡水养殖业按其利用水域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水库养殖、湖泊养殖、河沟养殖、流水养殖等六类。 (1)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福建淡水养殖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也是福建淡水养殖业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池塘养殖业,福建省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苗种、饲料、鱼病防治、养殖机械等方面给予扶持,但由于本省丘陵多、平原田地少,加上长期推行“以粮为纲”方针,池塘养殖业难以迅速发展。1978年,全省池塘养殖面积只有4 945公顷,产量6 480吨。30年面积增加不到6 667公顷,产量也只增长5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城郊建设商品鱼基地的政策推动下,省水产厅从1981年开始,大力推广建瓯县徐墩乡利用荒山坡兴建连片鱼塘的经验,浦城、建阳、南平、松溪、政和、邵武、惠安等县(市)利用荒坡和低洼地建成了一批连片的淡水鱼塘。1983年,国家拨给省水产厅周转金300万元,全部用于淡水连片池塘建设,先后在闽侯县青口、祥谦、南屿、上街等乡(镇)建成连片池塘200公顷,在福清县柯屿垦区建成连片池塘160公顷。1984年底,省水产厅成立了商品鱼虾基地办公室,并于1985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建设“两个基地”,开拓“两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引用世界银行第一批中长期低息和无息贷款,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85年起连续3年每年拨给5 000万元的贴息贷款,大力推进集中连片鱼塘的开发。由池塘养鱼向鱼、牧、禽、果综合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福州、南平、三明等地(市)的许多地方,把池塘养鱼同养猪、养鸭、种菜、种果结合起来,收到明显效果,促进快速发展。1995年,全省池塘面积达到3.1万公顷,产量22.6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5.36倍和33.8倍,分别占全省淡水养殖面积的41.8%和产量的76.5%;单产明显提高,1995年平均每亩产量478.8公斤,比1978年的87.3公斤提高了4.5倍(表4-5-2)。
福建池塘养殖品种除了传统的鲢、鳙、草、青“四大家鱼”外,还先后从省外、国外引进了10多个品种。目前,福建池塘养鱼品种扩大到40多种,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鲤鱼、鲴鱼、鲂鱼、鳊鱼、鲻鱼、银鲫、异育银鲫、白鲫、荷包红鲤、兴国红鲤、镜鲤、德国鳞鲤、丰鲤、荷元鲤、露丝塔野鲮、苏丹鱼、武昌鱼、短盖巨脂鲤、蟾胡子鲶、革胡子鲶、苏氏鲶、加州鲈鱼、金鲈、银鲈、淡水白鲳、尖吻鲈、花鲈、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蒂卡罗非鱼、澳大利亚罗非鱼、福寿鱼、红福寿鱼、日本鳗鲡、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福寿螺、罗氏沼虾、牛蛙、中华绒鳌蟹、中华鳖等品种。其中,罗非鱼成为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1995年,全省罗非鱼养殖达0.48万公顷,产量71 939吨,占池塘养殖产量的33%。 福建池塘养鱼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推广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50年代,运用和推广了“八字经养鱼”技术,出现了不少池塘高产典型,如福州洪山、台江等近郊有的亩产高达1 500公斤;60年代,推广“鱼、猪、菜”、“鱼、牧、果”、“鱼、牧、副”等三结合立体种养技术,各地出现了不少大面积池塘高产典型;70年代,进一步推广多品种混养轮捕轮放技术;80年代,推广配合饲料化肥养鱼,种草养鱼和商品鱼基地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百亩连片池塘高产模式。近几年,推广山区大面积池塘养鱼综合高产高效技术,取得明显效果。至1995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达0.42万公顷,亩增产143公斤,新增塘鱼1.3万吨,增加产值1.1亿元。同时,各地加强了鱼病防治和水质处理,并采用投喂防病饲料办法,预防鱼类肠炎、赤皮和烂鳃“三大病”,提高了养鱼成活率和商品率。 (2)稻田养殖。闽北山区农民早在后梁时期就在莲田中养鲤鱼;宋末、元初已出现了一季种稻、一季养鱼的“稻鱼轮作”,田中养鱼,稻鱼互利。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稻田养鱼有了迅速发展。60年代初,全省稻田养鱼面积达到2万公顷,生产技术和平均单产都有很大提高。1957年,云霄县在稻田里试养胡子鲶,亩产高达100公斤。“文化大革命”中,稻田养鱼被“以粮为纲”挤出水田,全省稻田养鱼面积仅0.27万公顷。1978年以来,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稻田养鱼作为稻田增产增收的主体农业模式受到重视,各地加强稻田养鱼新模式的试验和推广,促进了稻田养鱼的恢复发展。1995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达到2.89万公顷,产量11 239吨,平均亩产25.9公斤。 福建稻田养鱼已从传统养鲤向名特优多品种发展,从冬闲田、单季稻向双季稻田发展,养殖品种由鲤、鲢、鳙鱼,发展到草鱼、罗非鱼、鲫鱼、鲶鱼、泥鳅、河蟹、牛蛙等。有不少县(市)推广了“稻、萍、鱼立体种养”模式创造了“千斤稻、百斤鱼”的大面积高产稳产经验;有的稻田养河蟹、牛蛙都有防逃装置,高投入、高产出,有养一龄蟹种和二龄成蟹的,亩效益几百元的较为普遍,高的达数千元。 (3)水库养殖。福建水库养殖是随50年代“大跃进”时期大兴水利建设而兴起的养鱼方式。最早用于养鱼的水库是建于1954年的建阳麻沙马伏水库。1958年以后,随着古田、东张、东圳、乌潭、池塘、安砂等一大批水库的建成,全省水库养鱼面积不断扩大。至1995年,全省大、中、小型水库2 500多座,实际养鱼面积3.38万公顷,产量27 363吨,分别占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的44.8%和9.26%。由于受技术和生产条件的限制,福建水库养殖单产长期较低,亩产只有54公斤。福建水库养殖的方式主要有“三网”: ❶“围网”养鱼,即利用网具围网一定面积的水域养鱼,具有防逃、便于管理和捕捞率高特点; ❷“网拦”库湾养鱼,即选择适合养鱼的库湾水面,利用网具拦截库湾养鱼,具有投资省、施工方便、便于管理的特点,是目前福建省水库养鱼的主要方式; ❸“网箱”养鱼,即采用网片制成箱形网具养鱼,每箱大至80立方米,小至几立方米,其特点是精养、高产,但投资较大,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水库养殖模式, 1995年全省达6735个, 产量6281吨。此外,近几年还开展水库放流增殖,主要品种有银鱼和三角鲂。 (4)河沟养殖。福建开展河沟养殖始于50年代初,当时长乐县渔民采用竹木结构的活动水箱, 进行河沟养鱼。1955年,省水产局在涵江开始河沟建竹箱和高产技术的试验,养殖水面80公顷,产量500多吨,由于成绩显著,获国务院颁发的河沟养鱼奖。80年代中期,全省开展三大江河放流增殖“四大家鱼”和中华绒毛蟹,取得一定成效,其中福州至南平的闽江江段,每年可捕获毛蟹5万公斤左右。80年代末,开始引用河沟网箱养鱼, 单产明显提高, 推动了河沟养殖业的发展。1995年, 全省河沟养殖面积6379公顷, 产量15021吨, 是当年全省淡水养殖产量的5.08%。 (5)湖泊养殖。福建湖泊很少,全省可利用的湖泊养鱼面积只有0.2万公顷左右, 主要分布在福州和泉州地区。1954年,省水产局以全省最大的湖泊晋江龙湖、飚湖为基地,兴办了淡水养殖场,其中建成标准鱼种池2公顷,以放养“四大家鱼”为主。至1988年,全省湖泊养鱼面积近0.13万公顷,产量579吨,单产30公斤左右。但近几年,湖泊养殖面积逐年减少,1995年减少到643公顷,产量783吨。由于养殖技术的进步,单产提高到87公斤。 2.特种养殖。一般是指那些肉质好、营养丰富、养殖技术含量高、经营集约化程度高、出口创汇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市场价格高、生产效益好的名贵、特种、优质、新珍稀品种的养殖。福建淡水特种养殖业是改革开放后应用推广科技成果发展起来的。目前,全省养殖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的主要品种有:鳗鲡、甲鱼、罗氏沼虾、毛蟹、牛蛙、斑点叉尾𫛚、胡子鲶、淡水河豚等10多个品种。1995年,全省淡水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达0.33万公顷,产量6万多吨,产值70亿元左右。 (1)鳗鲡养殖。鳗鲡俗称河鳗。1974年,福建开始试养河鳗, 当时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 饲料没有解决,产量不高,效益不好。1979年,福建省粮油进出口公司与日本三正贸易公司以补偿贸易形式在涵江建鳗池18亩,引进日本的养鳗工艺和技术,并由日方提供配合饲料。1980年产鳗61.59吨,出口39吨,创汇22万美元。同年,福建省水产厅、福建省华福公司与日商以补偿贸易形式在福州古田路和西门长春铺合建养鳗场,建成精养鳗池2.7公顷。年底,厦门也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日本养鳗设备, 建鳗池1.2公顷, 1980年10月全部建成,当年养殖成鳗18吨。由于养鳗利润高,经济效益好, 自1984年以来,沿海各地掀起养鳗热。1989年,全省已经建立了300个养鳗场,养殖面积达200公顷,产量达到8000吨。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近2—3年,随着外销市场的鳗价回升,烤鳗加工业的兴起,台湾养鳗业转向大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促进,福建养鳗业迅猛发展。1995年,全省养鳗场发展到了1100多个单位, 养殖面积达到1733.3公顷,全省共投苗2.96亿尾,产量5万多吨,产值达65亿元(现行价),产品跻身于全省十大出口创汇拳头产品的行列。这一时期,福建养鳗业呈现大发展趋势。 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区域从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向具有良好水资源、低廉劳动力的内陆山区延伸,形成了以福州、莆田、南平市为重点,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的发展新格局。其中,福清市养鳗场395个,养殖面积687公顷,产量1.8万吨,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养鳗基地; 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工厂化养鳗成活率已达98%,1亩精养鳗池,一般可出成鳗5吨;养鳗方式也从水泥池扩大到土池和网箱养殖, 现在养鳗技术水平已赶上先进国家或地区; ❸养殖品种日益增多。目前,除了养殖日本鳗品种外,还出现了大规模养殖欧洲鳗鲡、美洲鳗鲡、澳洲鳗鲡、鳊(印尼)鳗鲡等品种。1995年,全省投放养殖的非日本鳗鲡苗达到1亿余尾,占全省投苗量的35%左右,部分养殖单位已取得了明显效益。进行非日本鳗鲡品种的养殖尝试,有利于缓解鳗苗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降低了养鳗成本,提高了养鳗效益; ❹管理措施日臻完善。从1985年后,逐步制定一整套从建场审批,到鳗苗采捕、收购、运输等较为完整的规定,形成了养殖生产、鳗苗捕捞、鳗苗收购、鳗苗运输、鳗苗出口以及鳗苗品种鉴定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促进了养鳗业的健康发展。 福建是鳗鲡苗种的产区, 一般年景鳗鲡苗产量7—9吨,好年景达11—12吨,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福建养殖的需要, 鳗苗不足已成为制约福建养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鳖养殖。福建产中华鳖,俗称团鱼、甲鱼。50年代以来,莆田、福州、沙县、泉州、德化等地及福建农学院均先后进行过鳖的人工繁殖或养殖的试验研究,均未达到生产规模。1980年,泉州市淡水养殖场进行鳖的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研究,1981年孵出仔鳖931只,孵化率90.2%。1984年,光泽县渔业资源调查时, 发现西溪下游鳖资源丰富。福建省水产厅于1985年9月在光泽县建立了第一个鳖增养殖科学示范基地,是目前福建规模最大的养鳖生产基地,内建有各类鳖池1.9公顷,可饲养亲鳖4100只,年产商品鳖1吨。至1988年,该基地已蓄养亲鳖2598只,培育稚鳖22133只,为省内提供了9000多只的优质稚鳖。进入90年代,南平市以光泽养鳖为基地,并作为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龙头来抓。全省甲鱼养殖很快形成新的“热点”,成为优高养殖主要品种之一,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1995年全省甲鱼养殖面积达344公顷, 产量2 618吨,产值8亿元。 (3)牛蛙及棘胸蛙养殖。福建养殖牛蛙始于60年代初,当时的厦门市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古巴牛蛙在省内各地试养,后因饲料等问题未能解决,许多地方半途而废,只有厦门市水产养殖场一直坚持下来。70年代后期各地又兴起试养,其蝌蚪和幼蛙主要由厦门市水产养殖场提供。80年代,厦门市水产研究所采用口服雄性激素方法使牛蛙蝌蚪雄性化获得成功。牛蛙经福建多年驯养之后现已能摄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漳浦县是福建省最大的牛蛙养殖县,1993年养殖牛蛙面积300万平方米,产量9 500吨。近年来由于价格下降,养殖规模萎缩,1995年全省牛蛙养殖面积减少到184公顷,产量4 078吨。 福建自然产的棘胸蛙,俗称石鳞、蝈冻,肢体粗壮,肉质嫩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1981年,三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对闽西北12个县的棘胸蛙资源分布、生态及习性进行了调查。1985年,闽清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棘胸蛙人工育苗初获成功。1986年,福建省水产厅下达棘胸蛙人工增养殖技术研究课题。80年代后期,厦门水产学院、集美水产学校对棘胸蛙催产、孵化及蝌蚪培育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1986—1988年,三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棘胸蛙人工饲养条件下的自然人工繁殖,培育出幼蛙8 000多尾,并建立保护区进行增殖获成功。1986—1988年,龙岩地区畜牧水产局对棘胸蛙性腺发育人工繁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在棘胸蛙的人工繁殖及蝌蚪培育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科研主攻方向是幼蛙至成蛙的养殖技术尚待进一步完善。 (4)罗氏沼虾养殖。罗氏沼虾原产于亚洲及远东热带国家,具有营养丰富、养殖周期短、生产快、个体大、成本低的特点,是名贵水产品之一。福建养殖罗氏沼虾始于1979年,当时省水产研究所从广西引进亲虾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并在福州进行单养和虾鱼双茬混养,取得两季亩产成虾250公斤的较好成绩,并通过省级鉴定。因育苗技术的局限和越冬困难,推广不开,直到近几年完善了人工育苗、高产养殖等技术,为大规模发展罗氏沼虾养殖打下基础。1995年,省政府把推广罗氏沼虾养殖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进一步促进了罗氏沼虾的发展,当年全省养殖面积达333公顷,产量700多吨。 ☚ (三)淡水捕捞业 (五)水产品保鲜加工 ☛ (四)淡水养殖业 (四)淡水养殖业广东淡水养殖的历史悠久,宋代开始大量挖塘养鱼,明代已形成了以“桑基鱼塘”为主的基塘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一直沿袭至今,并且有新的发展。 表4-5-5 淡水养殖区域分布表 单位: 万公顷、万吨
珠江三角洲淡水养殖业。珠江三角洲淡水养殖区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鹤山、惠州等27个市县。区内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池塘连片,是著名的鱼米之乡。1992年淡水养殖面积12. 4万公顷,其中池塘9. 3万公顷,占全省淡水养殖面积的47%和池塘面积的62. 3%;分别占全省淡水养殖产量、塘鱼产量的65.2%和70.5%。全国最大的塘鱼商品生产基地就位于三角洲中心地区的顺德、中山、南海、新会、鹤山等五市(县)内,这里有连片池塘3. 3万公顷,1992年塘鱼产量29万吨,占全省塘鱼产量的五分之一,商品鱼除供应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和出口港澳外,每年有5万吨以上的冷藏塘鱼远销北方省市。 珠江三角洲的农民把池塘养鱼同种植经济作物和饲养禽畜有机地结合,在“桑基鱼塘”的基础上创造了塘头养禽猪,塘基种经济作物,鱼、禽、经作三者物质循环利用,实行高产高效生产的独特的基塘生产方式。80年代以来,推广科学养鱼技术后,塘鱼主要产区平均一公顷产量从1980年的3 000公斤增加到1992年的8 700公斤,在养殖品种仍以鲩、鳙、鲢、鲮四大家鱼的同时大力引进和改良鳗、鲗、加州鲈、鳜、叉尾𫛚、罗氏沼虾等优质品种养殖,其产值已超过了传统的四大家鱼。 山区淡水养殖业。内陆有49个山区县,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和41%。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养鱼生产比较落后,1984年养鱼面积只有5. 4万公顷,产量6万吨,人均占有鱼产量只有2. 9公斤。一些农民终年吃不上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85年省召开了发展山区养鱼会议,明确发展方针,实行优惠政策,并在资金、技术、种苗方面给以支持,从而加快了山区养鱼业的发展。山区市县从本地的资源实际出发,与发展禽畜相结合,将低洼地、低产田改挖鱼塘;在城镇和工矿区附近建设商品鱼基地;利用山塘水库多的优势养鱼;还发展稻田养鱼和家庭小水池养鱼。1992年,山区淡水养殖面积比1984年面积增加38.6%。产量提高2.4倍,其发展速度快于全省的同期水平。 东西部沿海地区淡水养鱼。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阳江、茂名、湛江等市。这些市地处沿海,海洋渔业发达,水产品供应较充裕,淡水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1979年以来,克服重捕轻养、重海洋轻淡水的偏向,实行养捕并举,淡水养殖业才逐步发展起来。1992比1978年,面积扩大1. 7万公顷,产量增加7倍,但从全省来看养殖单产水平比较低,池塘养鱼每公顷产量仅4 285公斤,远远低于珠江三角洲,也比山区水平低。 2. 生产方式。广东淡水养殖业按利用水域类型的不同,有池塘、山塘水库、河涌、稻田养鱼。池塘、河涌养鱼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山塘水库和稻田养鱼多分布于山区。 池塘养鱼。池塘养鱼是广东淡水养殖产量的主要来源。产量居全国之首。1992年池塘养鱼面积15.04万公顷,产量87.56万吨,分别占淡水养殖的57%和89.2%,平均每公顷产量5 824公斤。 池塘一般由人工开挖,每口面积0.3—0.6公顷,80年代以来,各地利用低洼地,低产田,废河道等挖塘养鱼,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沿海沿江低洼地区挖塘抬田,降低地下水位,既发展了养鱼生产,又改善了农田的生态条件。如斗门县通过综合治理“三低田”,实行塘基种蔗,塘头养猪,猪粪养鱼,塘泥肥田,形成种养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粮、蔗、鱼、猪全面增产。各地还在城郊开挖连片鱼塘,建设养鱼基地,改善城镇鲜鱼供应。1972—1992年,全省池塘养鱼面积扩大近8.3万公顷。 广东池塘养鱼以四大家鱼混养为主。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养鱼生产技术经验。50年代总结出“水、种、饲、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现在仍然是池塘养鱼高产的基础技术。60年代初总结推广“多级轮养”技术,使成鱼塘与鱼种塘合理配套,保证了大规格鱼种的供应,增加复养次数,提高了鱼产量。1983年,在顺德县勒流镇进行万亩(667公顷)连片鱼塘高产综合技术试验,通过轮养、套养、混养的有机结合,合理增加放养密度,同时抓住饲料、水质、防治病害三个主要环节,加强饲养管理,大幅度提高了鱼产量。当年每公顷产量9 405公斤,增产3 405公斤,第二年达10 440公斤,基本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多收”的要求。全省至1992年,累计开展养鱼高产示范活动的池塘达8.5万公顷,增产商品鱼8.3万吨,增加产值2.5亿元。还出现一批池塘养鱼每公顷1.5万公斤的高产典型,如江门市郊潮莲镇陈润豪创造出3万公斤的高产纪录。 全省已普遍使用精饲料养鱼,精饲料与青饲料结合,养鱼与养禽畜结合,促进养鱼高产。利用塘基“五边地”种象草等饲料,解决养鱼的青饲料源,在塘头养猪,养鸭增加养鱼的肥饲料。塘鱼主产区还建设了一批鱼用饲料厂,生产鱼用配合饲料。 在防治鱼病方面,推行对池塘,鱼种、渔具消毒,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喂饲料的“三消四定”预防措施。80年代以来采用组织浆免疫注射和投喂药物饲料相结合的办法,防治草鱼“三大病”(肠炎、赤皮、烂鳃)有效地控制了鱼病的流行。 山塘水库养鱼。山塘水库养鱼是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而兴起的养鱼方式。60年代初,全省建成了大批山塘水库,以及推广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和胶丝网具的应用,水库养鱼才逐步发展起来。到1992年,全省山塘水库养鱼10.38万公顷,产量7.19万吨,平均每公顷693公斤,比1978年分别增加6 800公顷,6.31万吨和603公斤。水库养鱼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水平仍很低。其养殖面积占全省淡水养殖面积的39.6%,产量仅占7.3%。 河涌养鱼。主要是沿江、沿海地区利用水流平缓的围内河涌和小河道,经人工修筑堤闸,对河道裁弯取直后形成的养殖水面,一般都是封闭的水域,容易管养,又能防逃。放养鱼种后,适当投料施肥,可获高产。全省河涌养鱼自7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在0.5万公顷左右,但产量逐年提高,1992年产量1.54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3 177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2倍和3.4倍。 稻田养鱼。粤西山区农民早在唐代就在稻田中放养草鱼。放养草鱼可除草垫田,兼收鱼利。明代珠江三角洲也出现鱼禾轮作。50年代后期,稻田养鱼有较大发展,面积曾达3万多公顷。由于稻田养鱼受多种因素制约,面积和产量变化较大。1978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只有920公顷,1991年达到1.33万公顷,产量5 801吨,每公顷鱼产量474公斤。 广东稻田养鱼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鱼稻兼作,俗称养稻底鱼。在水源充足的稻田里,插秧后即放养鱼种,若管养得当,能促进稻谷增产10%左右,每公顷增产鱼300—500公斤,高者可达750公斤。二是鱼稻轮作,俗称造鱼造禾。低洼稻田常受水淹,要在洪涝季节过后插秧,每年只种一造,把这些稻田加高田埂,蓄水养鱼。洪涝过后排水捕鱼,然后种稻。每年养鱼时间有8个月,一般每公顷鱼产量1 500—3 000公斤。三是鱼稻间作。俗称养稻后鱼,即利用水稻收割后到下造插秧前这段闲田时间养鱼,一般每公顷产鱼300—500公斤,另利用晚造至次年早造的时间养鱼,时间约100天,鱼产量更高。 3.苗种生产基地。广东的苗种生产包括鱼苗生产和苗种培育,及实现苗种的良种化。鱼苗生产在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之前,所需鱼苗全靠采捕天然鱼苗。西江是最大的家鱼繁殖场所,沿江自肇庆至九江一带采捕量最高,韩江、东江、北江、鉴江也有禾苗生产,但数量较少。1957年全省采捕量达38亿尾,品种以鲮鱼为主,次为草鱼,鲢、鳙很少,每年要从长江中下游调进,还不能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淡水鱼业的发展。1958年和1960年相继突破了鲢鳙和草鱼鲮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从此广东鱼苗生产从依赖采捕天然鱼苗转到以人工繁殖生产的新时期。家鱼人工繁殖成功后,全省大部分市县水产部门都建立了鱼苗场,进行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推广,到1992年,全省有鱼苗场(站、组)1 283个,面积4 210公顷,其中国有场256个,面积1 336公顷。加上鱼种生产专业户等,全省共有鱼种塘13 230公顷。当年全省鱼苗产量770亿尾,其中人工繁殖719亿尾,占93.3%,除一些名优新品种鱼苗暂时供不应求外,鱼苗生产在数量上满足了全省发展养鱼的需要,每年还有几十亿尾销往省外及出口。与此同时,积极发展良种生产,开展良种的选育推广。在“六五”期间,首先在塘鱼主要产区的南海、顺德、中山建设了三个良种场,以后又继续在韶关、湛江、惠州、梅州、汕头建设了5个市级良种场。“七五”期间又扶持肇庆、茂名、江门、东莞、清远等市建起了良种场达13个,养殖水面120公顷,生产大量优良品种供群众养殖。 4. 淡水优质鱼养殖。广东水产品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人工养殖的只有“四大家鱼”等少数几个,多数适宜人工养殖的品种未被开发利用。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一些稀少名贵的优质水产品,不仅需求量大,而且售价高,因此优质水产品养殖业很快地发展起来。 淡水优质鱼养殖,一般是指那些肉质好,营养丰富,资源稀少,养殖技术难,生产成本高,市场售价高的名贵、特种、新品种的养殖。全省养殖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的主要品种有: 鳗鲡、鳜、加州鲈,斑鳢、胡子鲶、斑点义尾、脆肉鲩、罗氏沼虾、鳖等十几个品种。为了推动优质鱼养殖,省水产局于1984年举办了淡水养殖名特优品种品尝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1985年召开珠江三角洲淡水养殖工作会议,提出淡水养殖业要按市场需求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名特优品种养殖之后,积极办点示范,组织科研攻关,引进、移殖、驯养名特优品种,为生产提供鱼种、饲料、技术等服务,使名特优品种养殖从初始在池塘混养,逐步转向主养。1992年全省优质鱼养殖面积达1万多公顷,产量5.39万吨,产值15. 8亿元。面积仅占全省池塘的6. 7%,产量的6.2%,而产值却占40%。 鳗鲡养殖。粤东沿海有较丰富的鳗苗资源,一般年份捕捞鳗苗3 500公斤(6000尾/公斤),60年代开始捕捞出口日本。只卖苗不养鳗,经济效益很低。1979年广东开始养鳗。目前养殖方式有纯养和混养两种形式。前者为国有公司经营,后者多为群众养殖。 广东养鳗1979年始于潮州市。当时由国有鱼苗场与港商合作建鳗池5公顷,第二年平均公顷产量21吨。以后养鳗公司发展到25个。在这期间,由于出口内销需求量不断增大,珠江三角洲群众也纷纷以鱼塘(称土池)混养鳗鱼。到1992年全省养鳗达到2000公顷(土池占80%),产量1. 92万吨,产值10亿元,利润1亿多元,出口创汇8 000万美元。 广东养鳗已形成集团化,基地化生产。规模最大、集团化程度高的是潮州市水产发展公司。该公司已拥有15个养鳗场,面积150公顷,还建有烤鳗加工厂、冷冻厂、饲料厂、包装材料厂和水产研究所等。1992年出口成鳗4 000吨,占全国的1/4,创汇4 000多万美元,产值4亿元,创税利5000万元。 全省养鳗存在的困难是: 由于养殖发展过快,本省的鳗苗供不应求,而人工孵化又“攻关”不下,每年要到外省大量采购,从而影响生产的稳定性。 罗氏沼虾养殖。罗氏沼虾个体大,生长快,但原产热带,喜暖畏寒,过去在珠江三角洲不能自然越冬。1983年中山市良种场,兴建罗氏沼虾越冬育苗室,1984年繁育虾苗283万尾,随后斗门、肇庆等地也随之建场育苗。1992年全省年育苗8 000多万尾,养虾近500公顷,产量598吨,产值2000多万元。主要产地在斗门、中山,新会、肇庆市郊,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1992年淡水养殖分品种产量见表4-5-6。 表4-5-6 1992年淡水养殖品种产量表
5. 其他名优品种养殖。 胡子鲶养殖。胡子鲶一直是在池塘混养,80年代开始专门养殖。胡子鲶体形大,生长快,产量高,而且易饲养。1981年省农委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养殖胡子鲶。1992年产量达1. 67万吨。主要产地是顺德、番禺,中山等地。在新兴、罗定、高州等内陆山区县,出现了不少家家户户养胡子鲶和繁殖鱼苗的专业村。产品主要活销到云南、贵州等地。 鳜鱼养殖。鳜鱼又称桂花鱼;是传统的出口名贵鱼类。过去依靠江河捕捞,供不应求。为了开发这一名贵品种,省水产局1985年开展人工养殖技术研究,把长江水系的翘嘴鳜引种到南海县水产养殖场试养。经过连续4年的试验,摸索出鳜鱼人工养殖技术之后,在全省推广。1992年全省人工繁育鳜鱼苗2000万尾,养殖面积近2000多公顷,产量6 588吨,产值3亿多元。一般每1/15公顷产量300—400公斤,鳜鱼养殖以南海、顺德两市为主,产量占全省的八成以上。南海市曾创造出1/15公顷产量1 193公斤、利润2. 26万元的高产高效纪录。 加州鲈养殖。加州鲈原产北洲,广东于1983年初引进,1986年人工育苗成功,随后在全省推广养殖。开始在池塘中混养,从发展为主养。用冰鲜鱼作饲料。斗门、肇庆市鼎湖区和新丰江水库用网箱大量养殖,已形成了养殖基地。1992年全省养加州鲈6 000多公顷,放种4 000多万尾,产量10 827吨,产值2亿多元。产品主要供应宾馆和出口。 ☚ (三)淡水捕捞业 (五)水产品保鲜加工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