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梅州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梅州市

(四)梅州市

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古属百越地。五代时名敬州,北宋名梅州,清改称嘉应州,辛亥革命后复名梅州。1949年以后,先隶属于粤东行署、汕头专署、后建梅县专区、梅县地区行署。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改梅县地区为梅州市。梅州是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素以教育发达、华侨众多著称。交通比较方便,现在通车公路3 261公里,所有乡镇通了汽车,205、206国道自东向西、由南至北通过;广梅汕铁路预计1995年建成通车,闽粤铁路梅龙段(梅州到龙岩)正在筹建;梅县民航机场可供中型客机起降,已开辟了梅州至广州、深圳、香港的航班。
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7县1区。土地面积为158. 36万公顷,1992年末总人口433.09万,其中农业人口374. 77万,占84.6%。
梅州市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地区气候属南亚热带类型。地少人多,耕地后备资源少。有耕地13. 97万公顷,只占土地面积的8.82%,人均只有0.47亩。水力资源可开发装机蕴藏量95. 3万千瓦,已开发39. 98万千瓦。地下热水资源丰富,仅丰顺县就已发现较大的温泉点25处,已建一座地热发电站。生产资源种类繁多。山地森林分属155科近两千种,经济植物有药用、芳香、油脂、纤维、水果、茶叶、食用菌共七类一千多种。药用植物中的巴戟、枳壳、银花。水果中的梅县沙田柚、丰顺县的香榛,是梅州市较有特色的土特产品。地下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有48个矿种,有锰、煤、铁、瓷土、稀土、锌、铜。
梅州农业原有基础较薄弱,粮食单产低,历史上粮食不能自给。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农业,增加投入,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1992年农业总产值32.49亿元,为1978年的6. 98倍。粮食总产量137. 58万吨,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比1978年增长36.4%。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 07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加六倍。
(1)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商品农业。1986年以来,以利用山坡地兴办小庄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热潮长盛不衰。做法和形式有: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层层办示范点。二是起点高,规模大。新开发基地都把通路、通水、通电列为基础项目。三是突出抓高值品种开发利用,既选用适销对路的名、优、稀、特品种种植,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四是规模开发与综合经营并重,做到种养结合,果草结合。五是新建基地都按基地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要求进行规划施工。从分散的“承包一片山,护好一片林,种上一园果,养好一栏畜”的小规模开发,向“统一规划,山权不变,连片开发,分户承包,双层经营,共同致富”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全市经营小庄园农户15.1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9.0%,经营面积176.3万亩,其中经营果园3亩以上的有55 760户,占全市水果面积的58.5%。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把畜牧业列为重要项目来抓。以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猪的杂交优势利用和全面普及,全面推广应用配合饲料、科学防疫,肉猪饲养期由一年左右缩短到4—6个月。大力推广农牧用牧草——柱花草的种植,1992年底有产草地13. 82万亩,干草产量约5.0万吨,有效地促进了以加工出口为目标的菜牛、肉兔等优质高值禽畜生产基地的建立。各种形式的禽畜养殖场遍及全市,畜牧业已开始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商品农业转变。1992年,生猪饲养量达320万头,猪肉产量12. 9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 22倍和1.83倍。猪、牛、禽等肉类产量共15. 63万吨,人均30.6公斤,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
(2)治理开发相结合,建设林、果、茶生产基地。1985年前,全市宜林荒山59.6万公顷,占山地面积的48.3%,森林蓄积量只有915. 9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面积多达2 422. 66 平方公里。生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1985年中共梅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了荒山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的两大社会工程,经过7年艰苦努力,取得显著成绩。造林种果作业面积82.66万公顷(含种果6万公顷),全市宜林荒山都种上了树,森林覆盖率从36.1%增到67.9%。森林资源生长量从70. 96万立方米增至101. 39万立方米,林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成效显著,1986—1992年共完成一次性治理面积2 156. 247平方公里,占规划治理面积的89%,累计投入资金4 382. 32万元。由于坚持实行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结合的治理方针,许多原先不毛之地,变成果、草(牧草)、茶结合的生产基地。随着两大社会工程基本完成,穷山恶水的梅州山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3)发展有山区特色的乡镇企业。根据山区资源优势,发展以开发性为主的乡镇企业。1992年乡镇企业14. 8万多个,比1978年增长21倍;总收入45.27亿元,增长34倍;企业产值35亿元,增长29倍;职工24万人,增长3倍;税收1. 28亿元,增长22. 4倍,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8.25%;利润3.8亿元,增长23倍;还安排了5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已初步建立了四个方面产业支柱;以开发地下资源为主的建材、冶炼业;以开发农林牧副渔产品和土特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以开发陶瓷、纺织、电器为主的轻工纺织业;以产品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乡镇企业有14个,其中超百万元的企业有33个。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齐发展,集体、联户、个体一齐上,农、工、贸、建、运、服全面发展,富有山区特色的乡镇企业发展新格局。
根据山区优势在山,致富在山的特点,立足于发挥山区的优势,坚持大农业、商品农业的发展方向,切实做好农业生产转型工作,提高耕地产值和山地产出率,逐步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从资源型过度到科技型,由单一经济结构过度到农林牧副渔,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经济结构,从低效益过度到高效益。为此,发展方向上,第一,在基本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商品生产,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快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新的运行机制,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制。第二,开拓生产门路,尽快把滞留在第一产业中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力争在“八五”末期农村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从1992年的68.4∶12∶19.6转变为50∶20∶30,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第三,抓住拳头产品,发展创汇农业。“八五”期间,要以拳头产品作为发展创汇农业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沙田柚、蜜柚、龙眼、荔枝等水果和优质茶系列产品,提高和发展以高陂陶瓷为主的陶瓷系列产品,以这些拳头产品为龙头,组建 一批企业集团,建设 一批出口创汇生产基地,实行农业、工业、商业、外贸共同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
梅县。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居韩江上游,地处梅州市中部。梅县建县始于南齐,历1 400多年,初名程乡县,曾称敬州、梅州、嘉应州,1912年废除州府制改称梅县。直至1983年6月原梅州市与梅县合并,称梅县市,1988年3月分出梅江区后又复称梅县。华侨遍布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及港澳台胞有66万多人,是广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也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辖27个镇,3个国营农林场,391个管理区,4 426个村。总人口573 028人,其中农业人口507 018人,农村劳动力236 975个,平均人口密度208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7.44亩,人均耕地0. 628亩,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梅县有耕地2. 39万公顷,其中水旱田1. 99万公顷,是国家农业部优质沙田柚商品生产基地之一。
县内资源丰富。全县有23. 33万公顷宜林宜农的土地资源,由于具有优越的光温水气候条件,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亦很丰富,煤的储量有1. 25亿吨,是广东省煤炭生产重点县之一。梅县交通方便,已有通往广州、深圳、香港、泰国的航班,广梅汕铁路正在兴建中,梅县至福建的铁路也在筹建中。
1978年以来,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199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7 94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3 480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1 19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 2倍、7倍和5. 4倍。1978年到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从15 080万元增至161 101万元。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从8 778. 34万元增至68 351万元。
(1) 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改革,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民与集体,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其他经济成分,广大农村合理调整了农业结构,并从山坑多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山村小庄园,实行“一户承包一条坑,带包一面山,种好一园果,管护一片林,饲养一栏畜,挖上一口塘”的小庄园模式,实行林果结合,以果养林;果草结合,以草兴畜;种养结合,以养保种;农工结合,以工补农的“四个结合”方针,形成立体开发、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环的经济实体。目前山村小庄园已达40 901户,占总农户的34. 6%,经营面积5.07万公顷,占全县山地面积的23. 7%。
(2) 治山种果,建立农业商品基地。1985年以后,梅县坚持走治山致富的道路,把发展优质水果作为治山致富的重要项目,并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至1992年已种下以沙田柚为主的水果2. 09万公顷,其中沙田柚0. 75万公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沙田柚商品生产基地,同时还建立了10万公顷松脂采割基地,2. 67万公顷用材林基地,0. 67万公顷经济林基地,0. 67万公顷牧草生产基地和0. 33万公顷烤烟生产基地。
1992年,全县粮食总产249 660吨,人均年口粮373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18%和47%,水果投产面积170 936亩,总产126 058吨,其中沙田柚从少量到大量生产,总产达60 555吨,水果已成为梅县农村的重要产业。
(3) 发展乡镇企业。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6 936万元,占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4%。全县共有乡镇企业25 776个,工业产值达50 070万元。其中乡镇办企业有350个,年产值39 746万元;管理区办企业1 689个,工业产值5 379万元;联户办企业603个,工业产值4 497万元;农户个体办企业23 134个,工业产值37 312万元。已涌现了乡镇企业总收入超千万元的乡镇15个,总收入超千万元的大企业有8个。农村社会总产值超亿元的有雁洋、丙村、石扇、程江、白渡等五个镇。

☚ (三)清远市   (五)河源市 ☛
000125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