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引进试验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攻克水稻生产“三弯腰”阶段 (四)引进试验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攻克水稻生产“三弯腰”阶段从90年代初到1996年,重点解决上海地区水稻生产的栽种作业和收获作业机械的研制、推广及引进试验国内联合收割机和日本产联合收割机,加快水稻生产作业机械化的发展。 1990年以后,上海市农机推广部门,先后引进广西桂林收割机厂的桂林-2号、3号联合收割机,南通农业机械总厂的上海-Ⅲ型联合收割机等以及上海向明机械厂生产的上海-ⅡBA型联合收割机进行试验检测。从1995年开始,一方面积极组织使用和改进国产联合收割机,另一方面着手少量引进日本久保田与洋马两家公司生产的PRO481-K型和CA355型半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进行试验示范。在1996年和1997年先后引进113台久保田收割机和95台洋马收割机,经过试验和性能测定,引进收割机的构造、性能优点基本能适应郊区水稻机收的要求,具有履带式行走装置,能解决上海地区收获季节雨水偏多、田间湿度大和水稻倒伏等而影响收割机下田作业的难点,而且由于其作业效率高,谷物清洁度高,总损失率和破碎率、含杂率低等优点,受到农户的欢迎,但存在单机售价高,零配件价格高,供应渠道不畅,维修费用大,投入回报低,且周期长等问题,因而难以大规模推广。 1995年前,上海市农业已基本实现了耕地、灌溉、植保、麦子收割、脱粒、农副产品初加工和运输机械化。1996年末,上海市农机固定资产原值11.45亿元,农机总动力为153.6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5.34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 252台,联合收割机5 292台,水稻直播机2 255台。1996年,机耕田地26.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90.8%;机收麦子10.86万公顷,占麦田面积87.3%;水稻机栽4.78万公顷,占种植面积23.2%;机收水稻7.46万公顷,占水稻面积35.8%。在农机事业自身发展上,上海市农机化管理办公室在市农发资金安排的项目和在市粮专资金安排“三高粮田”示范中,对农机投入资金,主要用于购置农业机具及建造农机库房;各区县对农机总投入资金,用于购置各种农业机具,从而增强了为农服务能力。上海市农机技术服务中心的基本建成和以上海市农机研究所为主体的温室工程产业化初具规模,为建立市场化的社会化农机服务体系打下了基础。 ☚ (三) 农机全面发展阶段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 ☛ 00009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