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塘水库养鱼
50年代后期,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山塘水库养鱼开始起步。1963年全省山塘水库养鱼1 486.6公顷,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不善和捕捞困难等原因,产量较低,效果不显著。70年代以来,养殖水面逐步扩大,放养品种也逐渐增多。1978年养殖面积0.91万公顷,占同期养殖总水面积的76.4%。1979年以后,逐步落实了管理责任制,有计划地开展了基础设施的配套和高产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山塘水库养鱼蓬勃发展。1984年养殖面积0.99万公顷,占全省养殖水面的79.5%;产鱼909.1吨,占全省渔业总产的7.5%。1985—1986年因干旱等原因,全省水利渔业产量有所下降。1990年养殖面积(含湖泊)上升到1.66万公顷,产鱼2 988吨,占渔业总产量的13.3%,平均亩产12公斤。
1978年以来,全省水利部门有计划地开展了水库养鱼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各地根据水面资源分布情况,建设水库鱼种场,安装拦鱼设施,配备捕捞渔具,同时大力推广养殖技术,开展高产试验示范。养殖方式逐步向养殖与增殖相结合,精养与半精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山塘和小型水库推广化肥养鱼、施肥和投喂青饲料、精饲料养鱼;在中小型水库推广“联合渔法”捕捞技术;还开展了水库网箱养鱼、渠道养鱼、流水养鱼等试点。余庆县团结水库蓄水1 730万立方米,水面94公顷,1978—1984年共投放鲢、鳙、鲤等鱼种120.2万尾,收获成鱼1.5万公斤;其中1983年产鱼3.36万公斤,平均亩产23.8公斤,创造全省中型水库养鱼最高单产纪录。榕江县禾田冲山塘,养鱼水面0.42公顷,平均水深4.6米,灌溉农田5.67公顷,1983—1987年开展山塘精养、半精养试验,产量连年提高。1983年平均亩产鲜鱼335.8公斤,比试验前亩产48公斤增长6倍;1987年平均亩产达到713.2公斤,比1983年增长112.4%,创全省山塘养鱼最高纪录。
省内3座大型水库有可养水面8 340公顷,但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红枫湖自1960年建成以后,先后修建鱼种池70余亩,库湾养鱼场3处,投放鲢、鳙、鲤、鲫、三角鲂、草鱼等鱼种。由于管理不善,渔生产秩序混乱,产量最高的1968年产鱼15.4万公斤,目前年产量仅10余万公斤。百花水库建成以后未人工投放过鱼种,主要是一些大型天然鱼类,以及从红枫湖泄洪时下逃的鱼类,鱼产量最高的1973年为2.33万公斤,目前产量约2万公斤。乌江水库亦未人工投放鱼种,只有库区群众零星捕捞作业。1985年以后,在以上3座大型水库进行了网箱养鱼试验。1988年贵阳市农业局在百花水库建立网箱养鱼基地,用机械化网箱养鱼。72平方米产鱼3 000公斤,1990年发展到1 070平方米,产鱼7.95万公斤,亩产5万多公斤。1990年省水产站在红枫湖库湾建立了网箱养鱼基地两亩,开展了机械化网箱养鱼生产,当年亩产达4.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