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膜工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1. 原料缺口大,生产企业开工不足。既导致农膜供需矛盾突出,又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自1984年以来,国家控制原料供应,每年定额给全省9 290吨(含重庆),原料缺口逐年增大。如按国家所供原料和省上用外汇购进的原料安排生产,每年产量只能达到1.5万吨左右,仅能满足实际需求量的50%左右。据省农、牧厅预测,“八五”、“九五”期间,农膜供需缺口达60%以上。另一方面,农膜生产季节性突出,必须不误农时,赶在农事季节之前完成生产任务,而国家的原料往往是年内均衡供应。因此,企业往往被迫去组织高价原料,以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而这部分高价原料中的差价部分又主要靠企业自我消化,加之国家供应的原料价也上涨很多,企业难于承受,很多企业已由微利变为亏损。
2. 淡储旺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由于没有专项储备资金,农资公司在淡季不收购农膜,这就导致企业在淡季停产,否则背不起积压产品的资金利息。
3. 农膜回收没有妥当办法,残留膜污染严重。据预测,到1995年,全省需农膜4.3万吨,2000年需7.3万吨。农膜工业必须有更大的发展。省上已计划在“八五”期间建设一个年产14万吨的乙烯厂。据此,“八五”末,全省农膜年产量可达到2.5万吨,比1990年增加64.5%;“九五”末期,计划年产4万吨。加上从外地组织回一些农膜,供需矛盾将大大缓解。农膜的推广使用面积,也将由现在占播种面积的4.5%,分别提高10%和15%以上。同时,“八五”开始,将大力开发农膜新产品,生产适用于多种经济作物的黑色、红色、银灰色等彩色膜;生产具有保温、保墒、除草等功能的多功能膜、长寿膜;生产能够经光合作用而自行分解和消失的光解膜、能够在雨水的侵蚀下化解的纤维膜,在使用一季后如淀粉式自动化溶的淀解膜等,以解决农膜的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