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迅速发展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农村团组织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截止到1996年底,全省农村团支部已达131 103个,团员3 250 049人。各级团组织始终依托党建,加强基层团的建设,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完善内部机制,优化外部环境,紧密联系实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地开展农村团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团的农村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灵活设置团的基层组织,使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逐步探索以乡镇企业为重点的新型经济组织建团工作。推行了村团支部书记、“青年星火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 “三位一体” 配置格局。积极做好发展新团员工作,不断壮大团员队伍。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大力开展 “双推” 工作。坚持开展基层团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团干部的整体素质。
随着农村团组织建设日益发展,广大农村团组织更加独立活跃地开展各项青年工作。197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农村广大青少年广泛开展了为农业增产增收做贡献活动,涌现了一批青年新长征突击手(队)。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农村团组织认真组织团员青年学科学、学技术,大搞科学实验,开展农事试验活动和技术革新。1981—1984年,为适应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农村团组织始终把发动农村青年治穷致富作为农村团的工作中心和全面活跃农村团工作的突破口,紧紧围绕 “治穷致富改变家乡面貌”这一主题,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青年致富、科技培训活动。1984—1986年,全省团组织大规模开展了 “修万里路、种万里树”活动,在1984年10月的修桥补路突击活动中,许多处于半瘫痪状态的基层组织得到恢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这项基层团组织的重要活动也掀起了高潮。1986年,为适应农村第二步改革的需要,农村团组织以培养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目标,努力开发青年智力,推动商品生产发展,出现了许多服务青年的组织。1987—1988年,各级团组织按照团中央部署,在农村推广农业新技术,深化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全省农村团组织学习沧州经验,开展 “一个支部开发一条致富门路” 活动,帮助青年开发致富门路。1990年以后,全省农村团组织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 “科技兴农”活动,围绕脱贫致富、农业开发、科技兴农,广泛开展劳动竞赛,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推广了一大批重点科技推广项目、高效农业项目。不断深化 “青年科技工程”、“青年星火带头人” 队伍不断壮大。积极配合团省委 “服务万村行动”、“城乡互助活动”,配齐团支部班子,为农村青年提供全方位服务。组织农村青年参加 “青年劳务协作”,向外输送贫困地区青年劳动力。组织广大农村青年开展植树绿化,积极参加 “百项青年工程林”、“青字号太行山绿化工程”、“首都周围地区青年绿化工程建设” 等活动。在1996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全省农村团组织号召广大农村团员青年积极投身抗洪抢险斗争中,勇敢地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为灾区捐款捐物,充分发挥了团组织领导下的广大青年的生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