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化大革命”
时期和粉碎 “四人帮” 以后两年 (1966年5月至1978年12月) 1966年5月 16日, 中央发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宣告“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以后10年,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受到严重的影响。中共中央发出的 《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 (草案)》 中规定:“领导农村文化大革命的权力机构是贫下中农文化革命委员会, 由贫下中农选举产生”、“社队之间可以利用生产的空闲时间, 进行串连”。7月8日, 市委对农村生产大队、生产队开展 “文化大革命” 作了部署, 要求在 “四清”运动结束基础上, 以 “文化大革命” 为中心, 进一步发动群众, 横扫一切 “牛鬼蛇神”。此后, 农村基层各种名目的 “造反” 战斗队成立。各县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被先后夺权,大批党组织 (包括农村党支部) 被迫停止活动, 大批党员被停止过组织生活,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遭到批斗围攻, 公社、大队、生产队层层办学习班 “清理阶级队伍”, 大揭党内 “阶级斗争” 盖子, 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不少干部和党员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69—1972年, 郊区开展了整党建党工作。按照毛泽东主席 “五十字建党方针” (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 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 郊区各县委都成立了核心小组, 一抓思想整顿, 学习新《党章》, 开展群众评论; 二抓党组织建设, 恢复和建立党组织, 搞好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 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 建立党领导下的贫代会办事机构; 三抓党员的组织处理, 发展一批新党员。据统计, 1970年底, 郊区197个公社中, 已有172个公社建立了党委, 占87%; 在34个县属镇中, 已有22个镇建立了党委, 占64%; 在13个国营农场中, 已有5个农场建立了党委, 占38%。在2 729个生产大队中, 已有2 703个大队建立了党支部, 占99%。组织上处理了1 032名党员。发展了新党员1 284人, 预备党员转正2 030人。
到1976年底, 郊区辖有10个县委, 基层党委344个, 党支部9 248个。有干部48 073名, 共产党员208 433名(其中人民公社有党员165 463名),比1966年增加86 538名。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以后近两年时间,农村党支部主要是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各县委都抽调机关干部组成工作队,并进行集训。工作队员按照统一部署,深入到公社和农村大队党支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帮助领导班子整风,解决领导班子“软、懒、散”的问题,特别是端正思想和改变干部的作风。各县工作队于1978年3月先后撤离。
这一阶段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主要是思想建设,举办“党的十一大文献学习班”,学习新党章,批判“四人帮”破坏党的优良传统等罪行,加深对加强党的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新时期的新任务,增强党性,树立搞好各项工作的信心。
据1978年底统计,郊区党员总数为216 666人,比1976年增加了8 233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74 502个,占34.3%; 55岁以上的农村党员18 609个,占8.5%;大专以上的有3 066个,占1.4%;小学文化程度的13 021个,占5.2%;文盲18 937个,占8.7%。农村党支部数从9 248个增加到10 182个,增加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