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独乐寺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在蓟县城西门内。寺坐北朝南,总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从东至西由三路院落组成。东路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辟建的行宫,现存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后廊,是清帝赴东陵途中休憩之所。西路有门房、正房、四合院等,原为僧房。中路建山门、观音阁、八角韦驮亭和前殿、后殿、配殿等。寺始建于唐代,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后经明万历,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油饰修葺,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1961年国务院公布独乐寺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山门。山门是全寺的主要入口,平面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平面柱列三排,四周檐柱10根,分心置中柱2根,属宋《营造法式》“分心斗底槽”殿堂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该地盘类型的最早实例。前檐正中悬“独乐寺”金字蓝地匾额,传为明严嵩手笔。明间为穿堂,两次间有檐塑金刚力士像各一尊。东侧力士高4.5米,立眉、瞪眼、闭嘴;西侧力士与之相对,横眉、瞪眼、张嘴,俗称“哼”、“哈”二将。山门木柱粗壮,有明显“坐起”和“侧脚”。斗拱雄硕,柱头斗拱五铺作重拱偷心造,补间斗置直,为中国最早的直实例。梁架作“乇上露明造”,梁、枋、檩、椽排列有序,条理井然。青瓦屋盖作五脊两端的鸱吻,张口吞脊,长尾翘转向内,造型生动古朴,是中国古建筑屋顶上现存最早的鸱吻实例。
(2)观音阁。观音阁在山门之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实为三层,通高23米,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阁之柱、梁、枋接榫部位,因位置、功能繁简各异,设置斗拱24种,152朵,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斗拱之大成。大阁充分发挥木结构建筑墙体不承重、空间运用自如的优点,使三层楼阁完全围绕观音像建造。观音像耸立在高大须弥坛上,高16米,是国内最大的泥塑之一。像本面之上,塑十个小佛头,故称十一面观音。两侧侍立胁侍菩萨各一,高3.20米,面相温顺恭谦,造型生动活泼,为中国辽塑精品。观音像背后悬塑须弥山、倒座观音和护法神韦驮、关羽像,为明代塑制。阁下层四壁布彩绘壁画,曾于清乾隆年间以白灰覆盖,1972年发现并精心剥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壁画以通栏形式布局,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142.85平方米。绘画内容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两明王像为主题,间绘神话故事、世俗题材画和重修信士像。总体结构以密托疏,以繁托简,主像突出,背景充实,为元、明画师之作。观音阁之重建,非一般财力所及,其倡修人,经近年考证,为蓟州玉田人韩匡嗣,韩历任南京、上京留守,留守摄枢密使等要职,晚年为保禄天年,荣耀故里,倡修“甲于幽蓟”的独乐寺,并由其子辈完成。其二子韩德让,官至南院枢密使兼北院枢密使,总管契丹、汉人两院事,封大丞相,赐姓耶律,地位仅次于帝后。阁自从重建以来,曾经历28次地震。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蓟县城“官廨民舍无一存,阁独不圯”。1988年,蓟县人民政府在县城西大街修建“渔阳古街”,净化了寺前环境,仿古店铺与独乐寺交相辉映,古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