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肉、禽、蛋仓储
1.普通仓库。新中国成立初期, 上海私营肉、禽、蛋行业的普通仓库大都是简易棚屋, 外商和民族资本家建造的冷库也大多年久失修。随着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营肉、禽、蛋商业的发展、壮大, 仓库建设也加快步伐。普通仓库是活畜、活禽饲养育肥、待宰休息或是鲜蛋挑选、整理、验质短期周转吞吐的设施。1957年, 活畜、活禽、鲜蛋的周转仓储面积13.25万平方米。
2.肉类冷库。50~60年代, 改造私商, 接管外商老库8座, 仓容量共计13 875吨。1969年, 大场肉联厂建造万吨级冷库, 其中冷藏仓1万吨, 冷风仓0.2万吨, 预冷、速冻能力各200吨, 制冰能力500吨。1970年, 鄱阳路腌腊部建造1 200吨简易冷库,连同原建冷库共计12座, 仓容量增至2.18万吨。80~90年代, 肉食品进销不断增长, 冷库不足矛盾再次突出, 继1978年新建薛家浜1.2万吨冷库, 又在大场清真宰牲厂内建造0.2万吨清真专用冷库。1984年, 吴淞肉联厂迁建新址, 配套建设0.5万吨库1座; 1986年, 又在浦东新区新建0.5万吨的杨思冷库。至此, 市食品公司具有经营性、生产性肉类冷库12座, 冷藏量达4.57万吨。
3.禽蛋类冷库。1957年5月, 市禽蛋公司成立,由上海食品供应站划交冷库2座, 仓容量0.5万吨。60年代初, 禽蛋三厂冷库改扩建成0.2万吨冷风库、840吨冷藏库, 对保证出口任务, 缓解仓容不足发挥了作用。1963年, 外省家禽鲜蛋调市量增加, 为此于1968年在北宝兴路建造200吨冷库, 到1974年又改建成1 500吨与家禽加工配套的生产性冷库。同年,在曹安路建成800吨生产性冷库, 在天钥桥路、光复路蛋品批发部建成1 500吨冷风库和200吨冷藏库。70年代后期, 禽蛋生产发展较快, 市场供应充余,鲜蛋库存仓容需求增长, 根据市场需要, 进行冷库建设。1980年, 在龙漕路禽蛋一厂建成500吨冷库;1983年, 禽蛋三厂冷库改建成0.5万吨冷风、0.15万吨冷藏的综合性冷库; 1984年, 龙华蛋品批发部建成0.7万吨冷风、0.28万吨分配性冷库; 以后, 在北宝兴冷库同址扩建成冷藏0.65万吨、冷风0.2万吨的综合性冷库。至此, 市禽蛋公司拥有冷藏库9座, 总容量3.1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