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耕牛
在50年代以前, 耕牛是郊区农业耕作的主要畜力, 兼用于农产品运输和加工(榨油、磨面粉等)。郊区耕牛有两种, 一种是黄牛, 一种是水牛。良种牛有 “上海水牛” 和 “塘脚牛”。据新编《奉贤县副业志》记载, 圆筒水牛早在230年前已选育成良种牛, 与海子水牛、江桥水牛、田子湾水牛、虹桥水牛, 成为 “上海水牛” 的五大品种。上海水牛体型高大, 胸廓开阔, 四肢粗壮, 蹄大圆正, 毛色青灰, 结构匀称。8小时可耕水田0.27~0.4公顷。“塘脚牛”是我国黄牛品种中体型较大的牛种。在200多年前, 南汇钦公塘周围及沿海一带农民, 引进大型黄牛, 经过选种选配, 培育成 “塘脚牛”, 力大持久。据1933年统计, 近郊黄牛占2/3, 水牛占1/3。淘汰老牛则由牛贩子牵到市区出售, 屠宰后, 以牛肉供应市场。
1949年, 郊区共有耕牛14.79万头, 平均2.53公顷耕地有一头牛, 约4.5户养一头牛。实际上, 耕牛主要在富农和富裕中农的手中。1956年, 郊区有15.65万头耕牛, 平均每个生产队有5头。60年代起, 由于手扶拖拉机和中型拖拉机的发展推广, 耕牛逐步减少。到1978年, 郊区剩下耕牛4.01万头, 其中水牛占73.8%。到1996年, 耕牛存栏量仅6 400头。川、南、奉三县的塘脚牛,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4万头, 到1996年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