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森林保护
森林保护,广东主要抓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建立森林、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工作。
1. 森林防火。广东省的森林防火工作有较完整的法规章程,各级都有护林防火的机构、队伍和设施,综合预防和扑救山火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森林火灾受害率从1986年以前的5%下降到1991年的0.37%。1980年发生山火1 669次,过火面积7. 3万公顷,成灾森林面积5. 3万公顷。1992年发生山火248次,过火面积2 313. 59公顷,成灾森林面积2255. 75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政府重视森林防火工作,1954年颁布实施《广东省护林防火暂行条例》和《广东省护林防火奖惩暂行办法》,开展群防群治,建立防火机构,严格控制火源。生产性用火实行“五不烧”: 不经批准不烧;刮风天气不烧;开火路不宽不烧;没有人看守不烧;不带打火工具不烧。非生产性实行“七禁止”: 禁止烧山赶野兽;禁止烧黄蜂;禁止焗蛇鼠;禁止小孩在山上玩火;禁止乱丢烟头;禁止在山上烧草木灰;禁止在山边烧田基草,并实行谁失火谁负责的制度。1964年,省人委颁布了《森林保护条例广东省实施办法(草案)》,规定每年9月至翌年4月为广东省森林防火期。80年代起,进一步采取行政、法制、经济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手段,健全森林防火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全面管理森林防火工作。
1987年后,通过贯彻“地方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筹集防火经费。1987—1991年,筹集防火经费7 000多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安排1 025万元,用于建设防火林带网、火情了望网、火险预测预报网、通讯网以及扑火队伍和添置扑火机具。全省已建设防火带20 330公里,防火线8万公里,了望台426座,护林站800座,宣传指挥车140辆,巡逻摩托车466辆,25瓦对讲机427台,5瓦手机190个,单边带电台19台,电传机18台,风力灭火机498台。1987年以来,省防火主管部门相继与华南农业大学、省气象局、广州卫星地面接收站等联合开展了森林防火专项研究,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林火卫星监测,完成了广东省森林火险气候手册的编制,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防火期内通过电视台每天发布全省森林火险等级天气预报。
2.森林病虫害防治。广东的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也严重。1992年全省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共79. 32万公顷,其中害虫发生面积71.31万公顷,病害发生面积8.01万公顷。实际防治面积55. 17万公顷,占病虫害发生面积的69.55%,支付防治费用1206万元。
据1983年全省森林病虫害普查报告,广东的森林害虫有914种、病害274种,其中常见的病虫害约10多种。广东森林害虫最为突出的是马尾松毛虫和松突圆蚧。1976年至1990年累计发生松毛虫害377. 35万公顷,每年松毛虫成灾有2至3代,有的林分年年反复受害,林木生长受制,最后成片枯萎死亡。对松毛虫的防治,50年代主要是人工捕杀和施放六六六等农药,70年代用白僵菌,每年生产并施用白僵菌粉剂300多吨,防治面积7万公顷左右;80年代又采取白僵菌和多角体病毒等混治办法。
1982年发现松突圆蚧为害马尾松,到1991年已蔓延、扩散为害面积73.8万公顷。松突圆蚧在广东灾区一年有五代,世代重叠,为害尤烈。据测试,凡受松突圆蚧为害的松树生长量每公顷减少2. 7立方米,以1991年全省被松突圆蚧为害的松林面积计算,全省松树生长量共减少199. 26万立方米。1989年以来,每年因受灾枯死而砍伐更新1.3万公顷。对松突圆蚧防治,初时使用松脂柴油乳剂,用飞播撒药或林间喷雾进行防治,共计约施药近10万公顷,后从日本引入花角蚜小蜂,在灾区施放。利用这种天敌防治,放蜂一年后检查,蚧虫寄生率达53. 8%—64. 2%,有效地遏制蚧虫成灾。至1992年已放蜂25. 3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33%。
松材线虫病从1988年发现到1991年,共引起枯死松树11. 7万余株,发病面积1. 55万公顷。目前只是砍伐死树,以免其病扩散。
此外,竹蝗、竹象鼻虫对竹林的为害,吹绵蚧壳虫对木麻黄的为害,杉梢卷叶蛾、天牛对杉木林的为害,以及白虫对紫胶虫的为害等,在广东也因气候变化等情况时有发生,由于防治及时得法,没有造成大的灾害。
1978年在新兴、阳江和饶平等县先后发现松褐斑病。据1985年全省普查,国外松褐斑病发生面积7 300公顷。1969年7月先在惠来县沿海发现木麻黄青枯病疫区,到80年代后期,青枯病已蔓延到全省几乎所有的木麻黄。80年代后期,选育了10多个木麻黄抗性无性系,始解决了沿海木麻黄防风林的致命灾害。
3.森林、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进行保护的区域。自从1956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由科学家们提议建设自然保护区以来,广东省共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3个,面积32.5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8%。对各自然保护区,除了设立机构配备人员,进行管理和观察外,还组织了有关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调查组,作保护区自然资源调查,整理鉴定保护区物种,并由省林业勘测设计院进行自然保护规划,编写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开展保护和研究。在自然保护区内,许多濒危物种得以保存繁衍和增殖,拯救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珍稀物种;在开展科学研究,维护生态平衡和改善自然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如在鼎湖山、车八岭、内伶仃福田等自然保护区开展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主要森林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都取得了宝贵的基础材料,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观测点。
广东省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详情见表4-3-4。
表4-3-4 广东省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 护 区 名 称 | 面积(公顷) | 主 要 保 护 对 象 | 建立时间 |
广东连县大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佛岗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阳山称架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阳春百涌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台山上川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珠海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梅县阴那山自然保护区 博罗罗浮山自然保护区 郁南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 蕉岭皇佑笔自然保护区 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 4 580 2 846 270 000 7 867 3 733 4 479 2 000 42 1 300 1 000 4 200 200 2 400 267 1 500 1 134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华南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滩涂红树林、鸟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候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 1985年 1985年 1990年 1983年 1990年 1990年 1990年 1990年 1990年 1990年 1979年 1985年 1985年 1985年 1988年 1956年 |
4. 森林公园。建设森林公园是一项综合绿色工程,把森林简朴、自然、优美的景观和旅游娱乐、趣味、潇洒融于一体。广东已建立的森林公园有8处,其中: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从化县,总面积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6%,湖水面积1 500公顷,是我国首批兴建的十大森林公园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万人次。
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深圳市沙头角,总面积677公顷,最高海拔943. 7米。已建水库两座,水域5公顷多,果园20公顷,花卉2公顷。满山遍布松林杂灌,五条山谷清泉形成三幅瀑布和碧潭,终年流水潺潺,风景优美。
八宝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东、湖南两省交界处广东一侧。最高海拔1902米,其中1 5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座,保存数千公顷的亚热带原始森林,有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华南虎、金钱豹、短尾猴等野生动物,有首次发现凹入地下90米深,底径140米的“地下森林”,蔚为奇观。
小坑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曲江县小坑林场,是林业部批准的4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这里有原始森林面积20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林中野生动物植物达1 600多种,有33个名贵稀有品种属国家重点保护。
平顶岗森林公园。位于南海市松岗镇北部,总面积200公顷,新建环山公路2公里和一些亭台楼阁,供人们登高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