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林、果、蚕桑、蔬菜科学研究
杨凌农科城从事林、果、蚕桑、蔬菜科学研究的单位有西北林学院、省林科所、省林校、省农校和省农科院的果树、蚕桑、蔬菜三个专业研究所及西北农大的园艺系、葡萄与葡萄酒学院等, 科技实力雄厚。共有专业研究人员600多人, 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30多人。在造林技术研究方面, 70年代中期, 西北林学院王性炎教授等完成的“漆树嫁接和刺激生漆增产的研究”,省林科所邹年根研究员、罗伟祥研究员完成的“不同整地法造林试验研究”, 黎寿鹏研究员等完成的 “生物工程护岸综合治理渭河的试验研究”, 均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继之开展的 “黄土高原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的研究”、“飞机播种造林试验研究”、“渭北旱原防护林营造技术的研究”、“元宝枫综合开发利用”、“柠条种子开发利用”、“杜仲的丰产栽培及综合利用技术”及野生林木资源调查等多项技术研究, 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林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林木良种选育上, 省林科所符毓秦研究员先后主持培育的陕林1、2、3、4号杨等4个优良杨树新品种, 分获1982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91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并在陕、甘、宁、新、晋、川、豫、天津、内蒙古等省、市、区引种推广。西北植物研究所徐光远研究员通过人工杂交和实生选优, 培育的“桐杂1号”、“桐选1号”, “桐选2号”三个泡桐优良树种, 至1986年已在全国15个省、区引种推广14.6万公顷, 获社会经济效益2亿多元, 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提出的利用温床纸钵培育种根,待生根发芽后移栽苗圃的“泡桐纸钵育苗技术”,成苗率由常规育苗的40%提高到80%, 苗木生长量提高30%, 居国内先进水平, 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西北林学院自70年代起, 先后主持的“陕南核桃新品种选育研究”, 已选育出多个优良核桃新品种和新品系, 且均具有结实早、个儿大、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优良特性, 大面积推广产量比一般品种高出2~3倍, 出仁率高出10%~15%, 其品质可与欧美最优的核桃相媲美。
在果树品种选育方面, 省农科院原芜州研究员、崔绍良研究员、傅润民研究员等三代人, 通过 “金冠”和“鸡冠”杂交, 一代接一代连续主持进行苹果新品种“秦冠”的培育工作,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秦冠”苹果以其稳产高产的性能,居国内自育和引进苹果品种之首, 在全国苹果品种鉴定会上被评为第二位, 是我国目前自育品种推广面积最大, 经济效益最好的品种。已在全国27个省、市、区和美国、日本、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国引种栽培, 并成为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主栽品种。80年代末, 仅陕西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 占全省总面积的50%。获1988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首创了果类获得国家发明奖的先例。培育的“秦美”、“秦翠”猕猴桃新品种, 综合性状超过了新西兰的主栽品种, 在关中周至、长安、灞桥等地大面积种植, 成为陕西省的主导产业和外贸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西北农大贺普超教授和留法葡萄酒博士李华教授, 多年来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杂交育成早玫瑰早金香、早珍珠等鲜食葡萄新品种和酿酒葡萄新品系多个, 并开发出系列国际香型的优质葡萄酒, 曾获国内外20多项大奖。使宁夏玉泉葡萄酒厂、山东蓬莱葡萄酿酒公司、山西夏县太极葡萄酒公司、吉林集安松荣酿酒公司、内蒙古牙刻石酿酒厂等五家大型葡萄酒生产企业年新增产值上亿元, 新增利税3 000多万元, 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化和国际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 在梨、桃、杏、西瓜、甜瓜、山楂、柿子等瓜果品种选育中, 也都培育出多个优良新品种, 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 推动了陕西瓜果业的全面发展。
在蚕种选育上, 80年代以来, 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选育的124、125、129、124限、232、241等一批家蚕基础品种茧层率均已接近30%。123高基础品种是茧层率达30%以上的超群品种, 居世界先进水平。陕蚕2号、3号、4号等多丝量系列实用品种, 已成为陕、晋、豫、川、新、甘等省、区的当家品种,苏、浙等省24个单位引去作亲本育种和试验。已成为黄河流域北方蚕区推广数量最大的春秋兼用品种,1988年已出口意大利。累计发种量210万张以上, 社会经济效益1.26亿元以上。
在蔬菜品种选育上, 赵稚雅研究员等完成的“关中地区线辣椒高产栽培与人工干制技术”, 使陕西辣椒产区由60年代亩产50~75千克, 提高到200~250千克。出口成品率由46%提高到94%, 出口量由500吨提高到3 500吨, 出口期也由翌年提前到当年。在冀、鲁、川、滇、湘等省推广应用,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柯桂兰研究员和赵稚雅研究员利用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 选育出抗病、优质、高产、稳产的“杂13”、“杂14”等大白菜优良新品种, 在全国10多个省、市、区推广种植, 累计推广面积16.67多万公顷, 创直接经济效益10亿多元。获1996年国家发明三等奖。该院庄灿然研究员培育的“8212”线辣椒, 以其辣角身条细长、皱纹密细、色红艳亮、品佳味香而成为外贸佳品。先后有27个省、市、区引种栽培, 6个省、区大面积种植。陕西省1986—1989年累计种植8.6万公顷, 净增产值1.3亿元, 出口创汇1 700万美元。获1990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北农大林兴教授等选育的 “西农58号”黄瓜, 长势强、分枝力强、耐热、抗病性强、生育期长、丰产性能好、多点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5%~133.3%, 亩产高达7 500千克。在陕、豫、甘、晋、京等20多个省、市、区大面积推广种植16.6万公顷, 取得经济效益10亿多元, 获1981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