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相互需求法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相互需求法则

相互需求法则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基础上提出的按照两国某一商品相互需求程度来确定商品交换比率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两国进行商品交换时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各该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例如,英、德两国每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呢绒为10码,而生产的亚麻布分别为15码和20码。那么,英国就应该专门生产呢绒,而德国只生产亚麻布,然后进行交换。若英国以10码呢绒换到德国15码以上的亚麻布,则对英国有利; 若德国以20码以下的亚麻布换到英国10码呢绒,则对德国有利。1:1.5和1:2的交换比率是比较利益的上下限,在这个限度内可以有许多种比率,而交换比率的确定则取决于英、德两国间对呢绒和亚麻布的不同需求强度。穆勒假定,在德国对呢绒的需求决定了10码呢绒的价格是17码亚麻布,在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决定了17码亚麻布的价格是10码呢绒。这时,英国所需要的亚麻布数量恰好抵补了德国所需要的呢绒数量,双方的需求正好足以吸收对方的供给,两国将按1 : 1.7的比率进行交换。如果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增加或德国对呢绒的需求减少,交换比率则可能成为1 : 1.6; 反之,交换比率则可能成为1:1.8。穆勒的理论是对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发展,他已从理论上开始探讨国际价值的形成及决定问题。

☚ 政府贷款   南非英美公司 ☛

相互需求法则Law of Reciprocal Demand

将供求均衡分析法应用于国际商品交换领域所建立起来的商品国际价值理论。其实质是供求均衡国际价格理论。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所首创。他以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为基础,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建立起2×2(两个贸易国、两种商品)的国际商品交换模型。这一模型是在将运输成本与技术水平忽略不计的条件下研究国际价格决定问题的。其核心思想是,两国进行商品交换,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该商品的需求强度,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例如,以同一劳动量,英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15码,德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20码。在此情况下,英国可专门生产呢绒,德国可专门生产亚麻布,然后相互贸易,英国以10码呢绒换取德国17码亚麻布,这样对两国都有利。但若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减少,或德国对呢绒的需求增加,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8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就会对英国有利;反之,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6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就对德国有利。只有在两国相互需求的商品价值相等时,贸易才能实现稳定的均衡。

相互需求法则

相互需求法则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勤(1806—1873年)提出的对外贸易学说。穆勤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条件”即国际的物物交换比率,而“国际交换条件”则取决于“国际需求方程式”即“相互需求均等率”。一个生产物与其他诸国生产物交换,其价值必须使该国输出品全部恰好够支付该国输入品全部。也就是说,国际价值停留在使交易双方的国际收支都达成平衡的那个国际交换比率上。“法则”在逻辑上犯“循环推论”错误,同时又抛弃劳动价值论,以供求率解决国际价值问题,陷入庸俗化境地。

☚ 经济特区市场目标模式   标准产业分类法 ☛
000074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