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冰雹灾害
冰雹是河南一种常见的灾害,据历史文献和气象资料记载,自公元1644—1990年,河南省平均约2年一遇,局部地区年年降雹或一年多雹。其中5县以上连片出现的有40年次;10县市以上连片出现的有19年次;20至30县市以上连片出现的有6年次;40县市以上连片出现的有2年次。可见河南省冰雹出现的范围比较广,发生也较频繁,是全国冰雹较多的省份之一。
1.冰雹灾害季节特点。河南省一年之中除12月份外,其他各月均有降雹的可能性。一般讲,豫北地区多出现在3至9月份,以5至7月份最多;豫西地区多出现在3至8月份,以4至7月份最多;豫南和南阳盆地以2至6月份最多;豫东平原以3至6月份最多。南部最早降雹在1月份,北部在3月份。冰雹终止日期,南部在10月份,北中部却在11月份。全省大部地区以春夏季降雹机会较大,冬季最小。降雹开始、终止的时间,南部均早于北部。全年来看,可分为少雹期、多雹期和集中期。少雹期为10月至翌年1月,是年内降雹最少时期,降雹次数仅占总次数2%左右;过渡期在2月至3月及8月至9月,降雹次数亦少,4个月计降雹次数仅占总次数的25%上下;集中期在4月至7月,是全省冰雹发生最频繁的时期,降雹次数可占总次数的73%;尤其6月至7月份最为集中,降雹次数占总次数的48%。
降雹具有日变化,一日之中降雹的时间集中在13时至18时,可占降雹总次数的70%,尤其以16时至17时最为集中,可占总次数的35%;19时至22时,降雹的次数逐渐减少,约占总次数的19%;23时至次日12时,降雹更少,仅占总次数的8%。降雹持续的时间,一般多在5~15分钟左右,5分钟以内降雹次数占21%,5~10分钟的占23%,半小时之内的降雹次数占93%。
2.冰雹灾害地理分布。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过冰雹灾害,但各地的冰雹次数差异很大。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5天以上的多雹区全省有两个:一是豫北沿太行山东侧一带,包括安阳、林州、鹤壁、淇县、辉县、新乡、孟县、济源市、焦作等地;二是以豫西卢氏、栾川为中心,包括西峡、嵩县、三门峡、灵宝等地,这一带冰雹多集中于河谷地带,最多的一年内可出现数次。豫东的商丘、宁陵、睢县、民权以及豫北的南乐、范县一带,也是降雹的集中区,这一带商丘是多雹中心。豫中地区是以嵩山为中心,包括登封、禹县、许昌、舞阳等地,年平均降雹0.3次。其中尤以嵩山为最多,年平均在1.0次左右,其降雹次数为全省之冠。全省有两个少雹区,即平顶山、宝丰、郏县和固始、商城、新县一带,年平均降雹次数在0.1次以下。其余的东部广大平原区年平均降雹次数在0.1~0.2之间。冰雹灾害地理分布具有山区多、平原区少,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特点。
3.冰雹灾害年际变化。降雹年际间的差异较大,据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料分析,全省有80%的年份都发生过冰雹灾害,其中1959、1961、1962、1963、1964、1979、1982、1983、1984、1985、1988、1990等年份,雹灾面积大,损失严重。以年代而论,20世纪60年代雹灾较多,80年代次之,70年代较少。冰雹灾害的年际变化也有阶段性的特点,1961—1964年和1982—1985年是两个明显的多雹灾阶段。1983年,冰雹灾害极为频繁,一年中春、夏、秋三季均有降雹,仅春季就发生44次降雹,全省有8个地区34个县发生雹灾,黄河以南有16.8万公顷农田受灾,绝收2.31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