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丝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丝绸

(五)丝绸

江西丝绸生产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绢类织物用作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户就广泛栽桑养蚕。明、清时期江西先后设立染织局和桑蚕局专事督办蚕桑、丝绸生产,百姓广为纺织,岁造缎匹,上缴朝廷。新中国成立前夕,蚕茧生产奄奄一息,年产量只有10吨,丝绸生产一直沿用手工操作。20世纪60年代,土法缫丝和手拉脚踏丝织机在一些城镇尚有保留。现代丝绸业是从采用机器缫丝起步发展的。1959年,新建的吉安缫丝厂生产规模240绪,高安缫丝厂1 280绪,两厂均采用电动立缫机进行生产。当年高安缫丝厂生产白厂丝0.75吨,吉安市缫丝厂因远离原料产地,很快就关闭了。1960年,省外贸局利用修水造纸厂旧厂房改建修水缫丝厂,生产规模为1 200绪。1961年,以上海丝织三厂内迁全部设备和人员为基础,在南昌北郊新祺周蚕桑养殖场,建成江西第一家从织绸到染色印花后整理全能性丝绸企业江西丝绸厂。1959—1969年,全省缫丝机安装数由1 520绪增加到3 280绪,丝织机达到553台。白厂丝品种以20—22D为主,也有少量农工丝和双宫丝;丝织品主要有富春纺、花富纺、腊羽纱、线绨被面和人丝古香缎等5个传统品种。70年代,全省蚕茧产量始终在150~200吨之间,缫丝生产得不到发展。1970年,修水县丝绸厂因蚕茧资源不足,被迫停止生产,全套设备及部份人员并入高安缫丝厂。70年代末,全省因缫丝能力大于蚕茧产量,缫丝生产仅以高安县和赣县两地为主,其他地方均停产,缫丝能力下降到1 600绪,丝织机也只有573台,年产丝绸不足1 000万米。
1980年以后,江西将扩大丝绸生产列为调整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一项内容,实施产茧乡分散烘茧和县、镇办缫丝厂的举措,先后在修水、广丰、上饶、弋阳、余干、波阳、浮梁、永新、玉山、东乡、金溪、宜黄、乐安、万安、龙南、全南、宁都、崇义、寻乌、遂川、宜丰等地新建或重建缫丝厂; 在丝源较多的高安、修水、抚州、赣县、丰城等地新建一批丝绸厂; 同时对老厂进行扩建改造, 大大地提高了丝绸加工能力, 促进了丝绸工业的发展。1989年, 在农业开发总体战中实施 “蚕桑工程”, 确定全省重点发展蚕桑基地县、市达17个, 使1990年蚕茧产量由100万千克猛增到263.5万千克, 1994年蚕茧达历史最高产量1 588万千克, 解决了长期以来蚕茧短缺的局面, 进一步推动了丝绸业的发展。1995年, 全省有丝绸企业66家, 缫丝能力达13万绪, 丝织机2 245台, 其中: 江西涤纶厂、南昌化纤厂引进喷水织机348台。当年全省生产白厂丝1 074吨, 丝织品2 550万米, 主要真丝品种有电力纺、洋纺、素软缎、花软缎等, 此外还有人丝交织、化纤产品等, 白厂丝及真丝产品主要供外贸出口。1997年, 根据国家对缫丝、绢纺加工能力的调整意见, 江西对各地市县缫丝、绢纺企业进行了调整,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好有效益的企业予以保留, 发给准产证。全省获证缫丝企业24家, 缫丝加工能力9.496万绪; 获证绢纺企业2家, 绢纺锭7 700锭, 两项能力全发挥, 每年可生产白厂丝2400吨, 绢丝300吨, 需要鲜茧2 400万千克。

☚ (四)毛纺   (六)羽绒 ☛
000323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