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韶关市
韶关市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的中段,东邻江西,北界湖南。三国东吴(公元265年)置始兴郡。隋朝改设韶州。明清均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税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建国后,广东省先后在韶关设北江行署(后改为粤北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1977年1月,韶关市为省辖市。韶关是我国南部沿海通向内地的交通枢纽,境内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相连成网,通讯便利。韶关市辖曲江、乐昌、仁化、始兴、南雄、翁源、乳源、新丰8个县和北江、武江、浈江3个区,共有142个乡镇。土地总面积18 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 49万公顷,人均0. 7亩;山地面积151. 67万公顷; 鱼塘面积8. 64万亩。总人口287.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5. 44万人,农村劳动力88. 14万人。市区面积345平方公里,人口43. 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4万人。
韶关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有林面积113. 53万公顷,其中用材林占80%以上,森林覆盖率64. 87%。活立木蓄积量为4 712万立方米,年木材生产量居全省首位,用材林主要林种有杉、松、毛竹等。全市拥有矿床、矿点1 200多处,发现的矿种70多种,其中铅、银和锌的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三位。钨、锑、铜、铋、铀、汞、煤、砷及铁矿硫铁矿和溶剂灰岩、水泥灰岩、白云石等储量在省内均名列前茅。稀有金属元素主要有锗、镓、铟、硒、碲等,主产于仁化凡口和曲江大宝山矿区。水力资源蕴藏量144. 8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120.8万千瓦,是广东省动力的重要生产基地。韶关是全省重要产粮区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糖蔗、花生、黄烟、水果、茶叶、蚕桑、苎麻等,其中南雄黄烟、仁化白毛茶闻名全省。韶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野生动物277种,其中有两栖类11种,爬行类37种,鸟类144种,兽类85种。野生植物有2 000多种,野生菌种500多个,其中香菇、草菇、蘑菇、银耳等十分丰富。韶关北江鱼类有185种(亚种)。全市主要畜产品种有猪、牛、鸡、鸭、鹅、兔、羊等。韶关山河秀美,旅游资源很丰富。著名的旅游点有仁化丹霞山、曲江的南华禅寺和马坝狮子岩、乐昌的金鸡岭和“九泷十八滩”江河漂流等。现已成为广东省的四大旅游热线之一。
1978年以来,中共韶关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按现行价计算)达47. 57亿元,比1978年增加17.62亿元;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28. 7亿元,比1978年增长1. 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33元,增长4. 3倍。
(1)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1978年以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经比重由1978年的78. 55 : 21. 45调整到55. 84 : 44. 16。1992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78年调减了5. 33万公顷,经济作物面积则逐年扩大,1992年达到14. 07万公顷,增加5. 63万公顷,其中蚕桑面积扩大了40.2倍,水果面积扩大7.2倍,黄烟面积扩大3. 7倍,糖蔗面积扩大3.2倍,茶叶面积扩大1. 5倍。打破了“以粮唯一”的布局,初步建立起较合理的种植业结构。在农业内部重点发展林牧渔业。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64. 8: 35. 2调整为52: 48。其中畜禽饲养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1992年生猪饲养量突破了200万头,养瘦肉型猪占40%,耕牛存栏量达34.26万头,三鸟饲养量达1 441万只;水产养殖面积1. 47万多公顷,黄鲶、加州鲈鱼、桂花鱼等优质鱼的比重有所上升,效益可观。
(2)综合开发山地资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在开发山地资源中,实行种、养、加工综合开发。1992年农业综合开发面积9万多公顷,连片百亩以上综合开发区有650多个,万亩以上的连片开发区每县都有。如曲江县的长坝开发区,山顶种树,山腰种果种竹,山沟养鱼放牧,种养结合,立体开发,既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又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相对集中的农业商品基地有:水果1.85万公顷、黄烟2. 45万公顷、糖蔗0. 66万公顷、蚕桑0. 60万公顷、茶叶0. 36万公顷、蔬菜3. 15万公顷、鱼塘0. 58万公顷、速生丰产林7万多公顷、松脂2. 67多万公顷、优质谷种植面积1. 67万公顷。形成了一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发展了创汇农业。
(3)保护与开发林业资源,发展林业集约经营。1985年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在韶关召开了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作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定。1992年累计全市荒山造林面积33. 34万公顷,已基本消灭了荒山。公路绿化植树2 252公里,铁路绿化植树123. 8公里,四旁植树1 934万株。有林面积由1985年末的91. 27万公顷增加到113. 5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由3 839万立方米增加到4 7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2%上升到64.87%,林木生长量已大于消耗量,林业呈现良性循环。全市8县3区已全部实现了绿化达标。正在向基地化集约经营方向发展。
(4)发展具有山区经济特点的乡镇企业。韶关市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粤北山区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1992年乡镇企业发展到8万多家,从业人数22.25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16倍和2倍;乡镇企业总收入达26. 54亿元,增长25倍。企业门类已发展到能源、采掘、森工、建材、轻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乡镇外向型企业已有矿产、化工、纺织、服装、家具、五金、竹木工艺品等10类150多个品种,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乡镇企业出口生产总值达8 773万元,出口总值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有20家。乡镇企业总收入超亿元的有曲江、乐昌、南雄、翁源、仁化、始兴、新丰、浈江8个县区;超千万元的乡镇有79个,超百万元的管理区有264个,超百万元的企业165家。
(5)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农科服务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落实了土地有偿承包和完善承包合同的工作。至1992年建有农村经济合作社12 922个,经联社1 280个。有142个乡镇建立了农经服务组织,为家庭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从1990年冬开始,全市落实市、县乡镇挂钩扶贫单位908个,扶持穷社697个,认真做好扶持穷社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同时,建立了农科服务系统,至1992年,已建立起农技站138个,科技人员480人;林业站137个,1 053人;畜牧站141个,665人;经管站142个,222人;农机站130个,243人;还有水产站80多个,配备渔业技术员94人;水管站科技人员也达2 220人。
根据韶关市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农村经济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目标前进为依托,以加速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使其成为奔小康的主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以发展市场经济为纽带,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农田保护区的要求建设6.67万公顷稳产高产农田;二是办好60个商品基地,重点抓好扩建10万公顷商品粮、16. 67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3. 47万公顷优质烟、1万公顷反季节蔬菜、0. 27万公顷白毛茶、1. 33万公顷牧草和0. 13万公顷优质鱼与0. 33万公顷高产塘鱼等;三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种植业、林业、牧业、水产业、水利水电和气象事业等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四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股份合作制和外向型创汇农业。
南雄县。南雄县位于广东北部,与江西省的大余、信丰、全南县相邻。唐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置浈昌县,因境内浈昌二江而取名。南汉乾亨四年(公元920年)置雄州。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改为南雄州。民国肇始,改称为南雄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沿袭不变,先后属韶关专署和韶关市管辖。南雄县下辖12镇、12乡、221个管理区和15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底共有89 451户,443 315人,其中农业人口370 585人。
南雄梅关古道为古代五岭南北孔道之 一,粤汉铁路开通前,是连结珠江、长江水运的纽带。1992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933.5公里,其中国道、省道85. 6公里。县内全部乡镇和95%管区可通汽车。水路可通木帆船,从县城顺浈水直达珠江,县城于1988年开通了直拨国内外的程控电话。
全县面积约2 36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 95万公顷,山地面积15. 08万公顷,海拔高度100—1 429米之间。水能理论蕴藏量64 700千瓦,可开发量48 130千瓦,至1992年已开发32 665千瓦。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烟叶、花生、木材、毛竹、土纸、猪、鸡、鸭,以烟叶、白果、板鸭最具特色。
1981年南雄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提高,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农业总产值21 835. 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1. 83倍;农村经济总收入6. 8231亿元。人均纯收入1 014元。
粮食和烟叶,是南雄县农业主要产品,其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0%。民国时期,粮食最高年产量50 570吨,亩均165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南雄县粮食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水稻亩产646公斤,比1981年增加118公斤,总产199 646吨。1984年起,除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外,逐步扩大黄烟生产,黄烟种植面积扩大到1. 73万公顷,烟叶总产31 623吨,比1978年增长7. 8倍。1992年烟叶产值1. 58亿元,超过粮食总产值1.02亿元,在种植业中居第一位。
南雄县的畜禽饲养业,在农业中仅次于烟叶生产。1992年,畜禽饲养业产值1. 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4.7%,其中猪、鸡、鸭的发展最快。自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政策后,农民养猪积极性更高,1992年饲养量36. 39万头,出栏量18. 75万头,比1978年增长3. 61倍。南雄县农家皆有养鸡习惯,但受到疫病制约,生产起伏较大,1981年起,推广防疫注射,全价颗粒饲料喂养,并引入外国优良品种,养鸡业又迅速发展,1992年饲养量163万只,比1978年增1.48倍。养群鸭是农民的副业项目,1981年78. 05万只,1992年达165万只。
养鱼业。自从依靠科技攻关,解决了鲢、鳙、鲩鱼人工孵化技术之后,鱼苗自给有余,促进了养鱼业发展,1992年养鱼面积2 424公顷,起水量6 091吨,捕捞野生鱼159吨,合计产鱼6 250吨,总产值(当年价)2 616万元,在第 一产业中占42%。
南雄县有林业用地15. 07万公顷,占总面积65%,1957年有林面积9. 52万公顷。木材蓄积量745.46万立方米,毛竹12 547.4万株。但由于多次滥伐林木,森林消耗量大于生长量,1980年活立木蓄积量286万立方米,为1957年的38.4%。1983年起,采取了植树造林,减少木材消耗,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控制砍伐等措施,森林消耗量迅速下降,1986年森林生长量大于消耗量1. 35万立方米。1987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南雄召开了改燃节柴现场会,推广南雄县改燃节柴保护森林资源的经验。1991年有林地面积13. 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40%,活立木蓄积量368. 86万立方米,比1986年增长21. 56%,逐渐形成林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后,南雄县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振兴农村经济。1987年乡镇企业人数7 686人,总收入968万元,纯利润228万元,1992年乡镇企业人数32 041人,总收入34 968万元,纯利润4 348万元,分别比1978年上升3. 17倍、35. 12倍、18.0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