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面向市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二) 面向市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嘉峪关虽在70年代初就已建市,并划给了3个农业乡作为副食品基地,但在建市初期,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的影响,农业结构比较单一,不能适应城郊型农业经济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本着增加有效供应,致富农民和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要求,及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按照地区自然特点确定了各自然区域的主导产业。 北部沿湖包括新城乡大部和嘉峪关乡的断山口村,黄草营村共8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民小组,耕地1220公顷,土质良好,地下水资源丰富,草湖广阔,小麦、蚕豆、豌豆、谷子、胡麻、西瓜、蔬菜都有良好种植条件,并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发展养猪、养羊、养鱼业。1992年,全市发展塑料暖棚养猪6 000头,建暖棚圈410个,其中新城乡发展暖棚养猪户160户,建成暖棚猪舍200座,出栏生猪4 250头,总产值114.75万元,税利19.125万元;新建精养鱼池4公顷,投放鱼苗4 100公斤,加上90公顷自然水面, 鲜鱼上市量达到4万公斤。 市区中部、新城乡的横沟村、嘉峪关乡的安远沟村、嘉峪关村、文殊乡的河口村,4个村民委员会,29个村民小组。这一带耕地763公顷,人口较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多年来粮油作物高产稳产,规划为本市的主要蔬菜产地。鼓励农民发展蔬菜生产,坚持缩短淡季,延长旺季,保证四季有早、嫩、鲜、活的蔬菜,每建设0.067公顷塑料大棚,市财政补助700元,对因种植蔬菜影响粮食生产的,以金代粮,免交购粮。1992年发展塑料大棚13公顷,加上原有的塑料大棚,面积达到18.7公顷,仅塑料大棚年可产新鲜蔬菜120万公斤左右。 南部沿山地区, 包括文殊乡团结村的以东全部地区,共5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这一带耕地873公顷,因地处讨赖河南干渠上游,灌溉条件优越,并有部分泉水,农作物用水较有保证,同时果树较多,且生长良好。在这一区域,主要进行了田埂枣树、戈壁葡萄栽培、引种草莓,密植果园、植物围墙等试验。1992年该区域果园面积达到148公顷, 实现了1户1亩(0.067公顷)林果园的目标。 十年来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3个层次的调整。 ❶调整种植业内部作物布局,压缩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和种草面积。1982年粮经比为75:25至1992年调整为70:30,而粮食总产量却由1982年的1 311万公斤提高到1992年的1 558万公斤; ❷调整大农业内部的比例,主要是从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开始的,种草种树最多的时期,如1984年,种草面积达到352公顷, 造林达到118公顷。种草种树面积逐年增加,促进了农业各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出现了种粮兼种菜、种瓜、种果、养畜、养鱼、经商、搞运输等8个方面的结合, 1993年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2年的17.9%上升至25.4%; ❸调整农村经济内部的比例, 从1984年起, 乡镇企业为该市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而异军突起,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内部比例。1984年, 在农村社会产值中, 第一产业占96.5%,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1.45%和2.05%;199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47.73%,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6.96%; 25.3%。通过三个层次的全面调整,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 (一) 坚持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 依靠科技,坚持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 00020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