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雨涝灾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雨涝灾害

(二)雨涝灾害

河南省雨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及年际变化特点。全省春涝频率南高北低,淮河以南地区及豫西山区为最高,频率达25%以上;初夏涝也主要发生在淮河南部及豫西山区,频率在25%以上;夏涝频率最高可达40%~80%,尤其在滑县、开封、通许、郾城、淮阳、鹿邑、永城一线以东地区,达70%以上;秋涝频率较小,多数地区在15%以下,仅豫南、豫西山区在20%~30%;各地涝灾50年代和60年代较重。
1.雨涝灾害的季节性。河南省雨涝灾害发生于春夏秋降水较多的季节,经常影响农业生产的是春涝、初夏涝、夏涝和秋涝。其中以夏涝频率最高,其次是初夏涝,春涝多于秋涝。
春涝灾害多由连阴雨形成。河南省春涝淮河以南地区发生频率最高,自南向北频率逐渐减小。全省性春涝偶有发生,1963年、1964年全省性春涝严重。春涝对小麦的生长影响严重,春季小麦进入生长发育阶段,连阴雨涝可影响小麦授粉、灌浆及收获,最终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1964年春雨涝,南阳、驻马店两地区小麦减产达50%。
初夏涝灾害主要是由暴雨和连阴雨形成。全省初夏涝,淮河以南地区和豫西山区为最多,东部平原区自南向北频率逐渐减小。初夏涝多为局部性灾害,全省大范围也偶有发生。1956年、1971年和1989年出现过全省大范围初夏涝。
夏涝多由暴雨形成。河南省夏涝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京广线以东广大平原区和南阳盆地的东南一隅,其中以豫东北和淮河以北平原为最多,总体趋势南部多于北部;而在发生时间上,总体趋势南部多于北部,南部多在7月,北部多在8月。新中国成立以来,夏涝严重的年份有1954、1957、1958、1963、1975、1982和1984年。由大雨和特大暴雨形成的夏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灾难性的。1975年8月,驻马店地区出现1 400毫米以上的过程降水量,超过常年降水量的5成还多,降水强度和汇流量大,导致水库溃坝,洪水倾泄,河流横溢,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夺走26 000人的生命,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河南省秋涝多为连阴雨或暴雨形成。秋连阴雨过程以豫南、豫西南及豫西山区较多,平均1年1~2遇,其他地区1~2年一遇。秋涝分布也是南部多于北部,一般始于8月底或9月初,迟于11月份结束。全省严重的年份有1964、1967、1969、1975、1979、1983和1984年。秋涝对秋作物的生长会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冬小麦播期推迟。
2.雨涝灾害的区域性。河南省雨涝区域性分布特点比较明显,境内大体有4个涝区。
南阳盆地至豫西北黄土高原涝区。指京广线以西,卢氏、南召、内乡一线以东的地区,该区以夏涝灾害为主,频率在50%~60%。
豫东平原涝区。指京广线以东、淮河干流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该区也以夏涝灾害最为突出,频率达60%~80%,永城夏涝频率达73%,开封夏涝频率达78%。
淮南涝区。指淮河干流以南地区,这里春涝灾害突出,春涝频率在25%以上,高于北部3倍以上。此外,夏涝灾害也较严重。
豫西山地涝区。该区主要指以高、中山地、河谷起伏交错的伏牛山区。这里降水量多于毗邻地区,除夏季降水多易出现涝灾外,春、秋季的连阴雨涝也较多。
3.雨涝灾害的年际变化。雨涝灾害在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上都具有年际变化的特点。1949年以来,河南省每年涝灾面积最少年为0.17万公顷(1966年),最多年达362.05万公顷(1963年),次多年也达312.06万公顷(1964年),平均每年79.05万公顷,年际间雨涝灾害影响的差异性显著。
雨涝灾害发生的年际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长度和强度都有所不同。1949年以来,1953—1957年、1963—1965年、1982—1985年为几个涝灾严重发生的阶段,以1963—1965年最严重,其每年雨涝成灾面积都在100万公顷以上,年平均257.29万公顷。以年代而论,雨涝灾害60年代最重,80年代次之,70年代最轻。

☚ (一)干旱灾害   (三)暴雨灾害 ☛
000032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