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社
1.绥化县秦家公社。秦家公社是绥化县有名的“秦家洼子哈蟆塘, 十年九涝不打粮” 的地方。1965年开始使用农业机械, 经过几年深翻, 到1973年,初步改变了土地荒、硬、瘦的面貌。1973年黑龙江省的省、地、县3级农机管理部门开始在这里蹲点, 到1978年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行、六畜兴旺, 粮食稳产, 经济繁荣” 的渔米乡。
秦家公社共配备拖拉机119台, 折合4 690千瓦,平均每千瓦负担耕地1.3公顷。有各种机引农具312台。农业机械总投资260万元, 6 067公顷耕地, 平均每公顷投资427.5元。整地、播种、中耕、深松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追肥、运输机械化程度在60%以上, 非田间的脱谷、制米、磨面、铡草、饲料粉碎、加工等全部实现机械化。
秦家公社有了农业机械以后, 推行以机械为主的综合增产措施。建立翻、松、耙结合的耕作制度。3 333公顷低洼易涝地以秋翻为主, 2 667公顷偏岗易旱地以深松为主。播种以垅播种为主, 垅平结合。低洼地秋翻打垅或春季顶浆扣垅, 垅上播种。偏岗地随播随起垅, 平播垅管或深松播种。施肥实行底粪多施, 细肥条施, 苗肥深施。底肥每亩施用量达3 000公斤, 用机械追肥, 追的早、深, 追进湿土里。机械播种代替人工播种, 提高了播种质量, 加快了播种进度,7~10天即种完大田。机械中耕增加铲趟遍数,多达3~4次。
在推行各项增产措施的同时, 秦家公社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6年来共拉砂与草炭改土4 267公顷, 修防洪堤、拦河坝和排水干渠267条, 总长332公里, 完成土方665万立方米, 拦腰斩断了南北两条河, 长达2.5公里, 使1 200公顷农田免受洪水威胁。绿化了51个“光腚屯”、8条公路, 造起66条防护林, 总长11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8.5%。
综合增产措施和生产条件的改善, 使秦家公社平均每公顷产粮食1975年达到5 737.5公斤。秦家公社机械化解放出50%劳动力。在普查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这些劳力投入多种经营生产, 使林、牧、副、渔、工业全面发展, 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多。秦家公社的经验推动了绥化县和全省机械化工作的开展。
2.肇州县朝阳公社。肇州县朝阳公社, 是全省开展用农业机械实现科学种田试点公社之一。该社耕地80%是盐碱地, 破皮黄。土质瘠薄, 十春九旱。春旱、地硬、地瘦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大灾害。确定为试点公社后, 地、县两级农机部门组织专业人员,长年蹲点, 围绕改土、保水采取了一系列机械耕作措施。
1974年秋季, 在5公顷试验地上, 采取秋施肥、秋整地的措施, 每公顷施农家肥45 000公斤。用圆盘耙和镇压器将肥料切碎耙细, 然后再翻地。翻后及时耙、耢、压, 将土地整平耙细。据测定, 地表15厘米处的自然含水量接近20%, 适宜于种子萌芽。1975年春化冻2~3厘米时, 再耢压一遍, 保住水分, 播种时用48行播种机的前列6个开沟器下种, 后列12个开沟器耠土、耢平, 覆土严密。播种后用拖拉机带镇压器顺压一遍, 马拉石头磙子横压一遍, 增加了反润能力, 保苗率达到99%, 而未镇压的只有80%;出苗时间也提前了5天; 播种期缩短到20天, 全部种在“腰窝”上。这5公顷玉米, 每公顷产量达到5 100公斤, 比用老办法耕种的玉米每公顷增产1 152公斤。1976年各生产大队普遍试点, 1977年大面积推广。到1979年, 伏秋施肥、伏秋整地面积扩大到4 333公顷, 其中秋翻2 333公顷, 翻地面积占机播面积75%。实现了抗旱播种一次保全苗, 全公社粮食每公顷产量达到3 300公斤, 1982年达到3 750公斤。1976年肇州县总结推广了朝阳公社经验。1983年黑龙江省总结朝阳经验为干旱地区发展 “蓄水型农业”的典型, 是利用农业机械改革耕作制度, 蓄积天上水, 保住土中水, 建造“土壤水库”, 实现高产稳产的机械旱作少耕技术, 当年在全省推广面积达70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