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刻石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帝第三次东巡,登碣石,刻石颂秦德。徐铉曾有摹本。其文字载《史记》,全文为:“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廓,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彼诸产,久并耒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碣石刻石亦稱 〈碣石頌〉。秦始皇 (嬴政) 即位三十二年 (前二一五) 北巡時,至碣石 (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群臣請立石刻銘,頌秦功德。傳為秦相李斯之手筆。小篆書。原石早佚,所謂“秦刻六石”中,惟此石形影無存矣。清嘉慶丙子(1816),金匱錢泳受王紹蘭之屬,以南唐徐鉉雙鈎本重刻于焦山。筆意全仿 〈嶧山碑〉,遇 〈嶧山〉 所無之字,輒神趣索然。其文與 《史記》不盡合,或云錢泳寫本。此即所謂“錢泳本”。古物同欣社有木刻雙鈎影印本、藝苑真賞社有金屬版印本。此外尚有“吴俊本”、“華氏本”等模刻本,然俱與原貌迥异。 
碣石刻石·華氏本 (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