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邮政业务量
新中国成立以前,邮局设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报纸、杂志、汇款、邮包、纪念邮票、邮政储蓄等业务。由于当时都是委办邮路, 传递邮件是利用火车、航班船和长途客运汽车带运, 每天 一至二次, 或数天一次。农村邮件, 大都交由代办所、茶馆、商店等捎转。传递速度慢, 效率低, 因此, 业务量也比较低。
新中国成立以后, 邮局自办邮路不断增加, 网络逐步扩大健全, 邮局投递员增加较快, 农村邮件可以直接送到生产队或农户。农村生产大队可以看到当天出版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所以, 业务量迅速增加。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一度撤并局所, 精简职工, 造成信件报纸由直投生产队, 改投生产大队, 远郊边远地区改为二日班、隔日报。1964年起, 逐步恢复到1958年的服务水平。从此, 业务量出现快速上升势头。函件传递量, 1952年为494.69万件; 到1993年, 增加到13 623.45万件。包件传递量, 1952年为17.28万件; 到1993年, 增加到173.38万件。国内外汇兑, 1952年为53.07万张; 到1993年, 达到407.59万张。储蓄业务, 1953年3月停办,1986年恢复储蓄业务, 当年年底存款余额为356.9万元; 到1993年底, 郊县邮政储蓄余额达131 977.16万元。报刊发行, 1952年, 报纸595.32万份, 杂志168.62万份; 到1993年, 报纸31 351.46万份, 杂志1 205.05万份。集邮, 1982年开展集邮业务, 郊区每次分配到3 700套。经过争取, 1984年增加到4 500套。1985年以后, 每年5万套左右。1990年, 配额增加到13万套。